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战时期 ,英美结成战时同盟 ,开始步入特殊关系的成形时期。战争初期出现的印度独立问题成为试探英美同盟坚固程度的试金石。英美双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各持已见 ,在印度问题上出现分歧 ,一度有伤及英美战时同盟的可能。然而在全球民主受威胁的大背景下 ,通过两国领导人的共同促进 ,这点分歧最终让步于英美战时同盟这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是遏制并孤立中国,扶持日本,并与远东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军事同盟,所有国家的利益都要服从于美国的政策和利益。英国为维护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及继续充当一流国家,在东亚与美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英美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朝鲜问题上。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角度看,美国政府认为在东西方对抗中西藏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从军事角度看,西藏作为亚洲巨大的“安全岛”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因而美国千方百计插手西藏问题,阻挠中国政府接管西藏。而印度政府认为,从政治角度看,结盟政策威胁世界和平,从安全角度看,美国控制西藏对印度的威胁更大,因而印度对美国分离西藏的政策持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援助法国非占领区和法属北非问题上,英国期待以有限放松封锁来换取维希政府的合作,否则即重新加强对法国的经济封锁。这与积极援法的美国产生了严重分歧,为此双方进行了多次协调。1941年5月维希政府公开宣布同德国合作后,英美在援法问题上的分歧逐渐缩小并最终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是遏制并孤立中国,扶持日本,并与远东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军事同盟,所有国家的利益都要服从于美国的政策和利益。英国为维护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及继续充当一流国家,在东亚与美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英美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朝镁鲜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英美英语同出一源,但由于英美两国在历史、国民性格、人口组成方面的差异,在诸如发音、拼写、短语、用法、语法及句子结构等方面均有一些不同。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必会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部对美国历史与现状发生重要影响的文件。宪法的制定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事关重大,美国各利益集团在制宪会议上曾争吵不休,寸利不让,会议几濒流产。然而,建立一个作为至高需要的牢固联邦这一根本目标,终于压倒了尖锐的分歧。与会代表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漠视、甚至牺性劳动人民的权力和感情为代价,达成妥协,完成制宪任务。  相似文献   

8.
二战期间美英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分歧与斗争主要体现在大西洋宪章中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斗争,印度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国际托管制的分歧。而这三方面的斗争最后以双方的妥协与退让而得以解决,而主宰这一切的则是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英美两国的两党制存在着不同之处: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方式不同;组织纪律严密、严格程度不同;执政与在野的区分程度不同;各自所联系的国家政权形式不同;在执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不同。两国的两党制也存在着相同之处:都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一般功能;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两国的执政党政策都出现“中间道路”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法的角度,论述了人权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人权的标准.进而阐述了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埃及与以色列的“消耗战”历时三年之久。美国与苏联为了各自的全球战略,不仅积极展开对话,还向交战双方输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这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向。特别是苏联,直接参与了埃及与以色列的空战。同时,“消耗战”也对美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战打破了旧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成了战后惟一的经济大国,为其建立经济霸权提供了机遇,而美国也确实通过一系列的对外经济战略行为抓住了这个机遇。相反,苏联的对外经济战略更多的是服从于寻求国家安全的目标,其封闭倾向、意识形态等实际已和美国隐含着原则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冷战期间,由于美苏都意识到在核时代双方对抗的危险性,因而建立起了一套危机处理规范,即避免直接卷入交战原则、克制与谨慎原则和在危机中加强联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肯尼迪政府时期,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被视为"民主橱窗"的印度成为美国优先援助的对象,战后对印度的开发援助达到高潮。肯尼迪政府对印度的开发援助,更多是从意识形态、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视角来考量。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既是美国外交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主义极为盛行时期,亦是其走向衰落时期。持续近一百四十多年的孤立主义思想在短短三十年内与国际主义的斗争中走向终结,其历程注定是曲折的。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扩大,国际局势骤变,实力与日俱增的美国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互作用下,罗斯福总统审时度势,出于国家各种利益的需要而与孤立势力展开决斗。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彻底冲破孤立主义阵线,最终促使了美国外交思想在二战期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温斯顿·丘吉尔 1 95 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获奖作品。全书 6大卷 2 4册 ,近 35 0万言。就它的整个创作来说 ,既是一部完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也是丘吉尔个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英勇的奋斗史、果敢的思想史和非凡的精神史。它不仅具有重大的年鉴价值 ,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就其年鉴价值而言 ,主要体现为丘吉尔对战争的根源与形成鞭辟入里地深刻解剖和透视历史风暴的政治远见 ,及他那灵活机动的可贵的大同盟思想 ,以及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的高度重视、视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重要思想等 ,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历史借鉴。就其文学价值而言 ,主要体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1 .独特的叙述视角 ;2 .强烈的演说性质 ;3.塑造人物的大手笔 ;4.对“历史的诗化”的出色完成 ;5 .酣畅淋漓、尖锐泼辣的叙事风格 ;6.浓郁的自传色彩和抒情意味  相似文献   

17.
朱镜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1年牺牲前,发表了若干有关对二次大战及相关问题认识的文章。他对二次大战的认识甚为精辟,而且很有预见性,显示了其职业革命家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循环递进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始终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术素养这三种取向之间徘徊并处于逐步递进的发展之中.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直接指导并影响了当时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总体来说,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