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不要用看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少年儿童研究: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求好心切,希望孩子的缺点越少越好。这种心情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有些家长会把孩子的某些特点当成缺点,希望孩子改正。您对此怎么看?  相似文献   

2.
龙荣  覃静 《父母必读》2014,(4):54-54
正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所以,用药也不是成人药减半那么简单的事,有些成人药,孩子是绝对不能吃的!"孩子生病了,家里没有儿童专用药,就给他吃成人的药吧,减半就行!"这种做法可要不得。不能简单地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小体,儿童时期各个脏器都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婴幼儿胃内酸度低于成人,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因此对药物吸收与成人不尽相同。成人药有些在说明书上会注明"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尚  相似文献   

3.
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更不能以阅历丰富为由干扰、指责孩子。儿童节要改变以往开会、演出这种成人过节的套路,应该以儿童为本位,多听取儿童的意见,多问问孩子想要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宝宝跌倒了,不肯起来怎么办?在儿童刚开始学步的时候,由于他对身体的重心把握不稳,腿部肌肉缺少力量,容易跌倒是情理之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要责怪孩子,也不要虚张声势,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地把他扶起来,鼓励他继续学步。然而,老是这样跌倒了扶起来,必然会使孩子产生消极被动的依赖心理。因此,在儿童学步的中期,成人要鼓励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具体方法是:①成人先做必要的示范;②成人指令孩子按照一定的步骤,勇敢地往上爬,并作适当的帮助;③成人在孩子的前上方出示孩子喜欢的东西,使孩子觉得只有赶快爬起来,才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内心存在着一种希望参与社会生活的潜意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成人观念”,希望自己被别人承认已经长大成人。不同年龄的孩子互相交往,正是孩子们实现这种愿望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通过与年龄小的孩子交往,对他们进行照顾和帮助,可以实现自己的“成人”地位。年龄小的孩子可以通过和大孩子接触,切实地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逐渐迈入“大人”行列,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刘强 《教育导刊》2003,(10):54-56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于对幼小的孩子发号施令,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如果注意一下父母教育孩子时双方的身体姿态,就会看到,父母常俯身低头,而孩子总是站直身体,仰望着成人.在父母这种居高临下的身体姿态下,孩子往往会屈从于成人的发号施令,因为两者并不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实际上,这种亲子间的交往关系往往可以折射出父母心中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7.
“这孩子真漂亮!”“您的孩子真聪明!…瞧这孩子多听话!”……当人们这样夸奖孩子时,很多父母把这视为客套而敷衍过去,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交往角色,因而忽视了这种“客套”和“敷衍”对孩子的影响。儿童非常希望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由此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但儿童在接受成人的评价信息时,很少能理解其真实含义,不能区分哪些是真实的评价,哪些只是客  相似文献   

8.
要使儿童健康成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使其经常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儿童经常生活在鼓励和希望的环境中,便是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条件。 鼓励是一种心理营养素,让儿童在鼓励中生活,有利形成自信心理。经常鼓励,就会使儿童不断产生希望,产生积极动机;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了,新的希望又萌发起来,从而促进儿童永不停步,天天向上。 教师和家长,要善于运用鼓励的办法去唤起儿童的自信心和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焰。当孩子有了进  相似文献   

9.
从胡塞尔生成现象学的角度讲,“陌生”是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孩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陌生性是相对于常态的、熟悉的、习惯性的家庭世界而言.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代际的差异,即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规则”的差异,包括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时间、空间与人际关系“规则”的差异.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从本体论意义上去理解并保护幼儿“陌生性”的存在,使其成为人类代际更替与文化更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儿童对父母的影响主要是指在孩子出生以后对作为父母的成人所造成的影响,成人由于第一次作父母而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变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成人心理认知的改变.儿童出生以后给家庭和父母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家庭结构的改变和家长态度情绪的变化,从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教师、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听话效应模型发现,家长是儿童听话之殇的直接和中坚力量,成人通过控制发生在彼此之间的个人事务实现对儿童的多重控制.这种控制是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身份等级和人身依附密切关联的.长此以往,儿童的主体性丧失,自由精神和想象力毁灭,并助长其顺从、从众和温顺的个性养成.成人不应纠结于孩子听不听话,而是要着力于孩子理性的滋养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关注儿童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成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儿童也有自己的“声音”,而且儿童的“声音”是成人叫不出的。在文化交响乐中,儿童的声音是成人的声音无法替代的。2.我国古代的老子曾认为圣人的精神状态宛若婴孩,他的着眼点在于婴孩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在西方,《圣经》指出在天国里的都是像孩子一样的人,这种隐喻、象征的说法与老子似乎不谋而合。但总起来说,在人类历史上,儿童一直被看做小大  相似文献   

13.
成长的烦恼     
初中生可用儿童牙膏小雪姐姐:我们家一直以来都是全家人共用一支牙膏,可我们班阿勇说他一直用的是儿童牙膏,他妈妈要他到高中才可使用成人牙膏,请问,这种说法正确吗?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不少家庭只购买成人牙膏,大人、小孩一起共用。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并不利。理由是:成人牙膏磨料硬度高、摩擦力大,易损害孩子的牙齿;香精刺激性强、口味重,会影响孩子的味觉;膏体偏碱性、药剂量较高,容易破坏孩子的口腔生态环境。儿童专用牙膏是根据儿童的口腔特点,为4~16岁的孩子专门设计的,它使用了温和中性的软性磨料,更适合孩子娇嫩的口腔环境…  相似文献   

14.
“童言稚语”是展现孩子纯真天性的一个窗口,一个视角.一个小小的缩影,它闪烁着儿童智慧的火花,展现了幼儿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象力。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众多幼儿园中能反映儿童文化“童言稚语”少之又少,儿童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这种缺失现象与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和侵袭、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关注儿童文化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关注儿童文化就是要走进儿童文化,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用孩子的耳朵来倾听,用孩子的心灵去体会.并且学习儿童文化的内在精神,帮助成人找回在现代文明中失去的宝贵东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渐多,相当一部分与儿童服用成人药有关。据调查:国内90%以上的药物没有儿童专用剂型,儿童服用则只能将成人剂型进行剂量折算后使用,而这种非专业的药品给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6.
成人“逗孩子”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包括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逗乐行为.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可以发现,逗乐行为中包含了民间的儿童心理学;满足了成人的权威心理和“好大人”心理需要;消解了人性中的善恶,逃脱了道德观的稽查.逗乐行为也是不公平的,它让成人感到其乐无穷,但却让孩子感觉其“涩”无比.减少、消除或者杜绝逗乐行为,成人要教育孩子大声说“不”,要自我觉察与反省,承担保护儿童的责任,从而使孩子免受被“逗”之苦,为儿童的成长护航.  相似文献   

17.
那些调皮、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人们称之为“皮大王”。大人往往只看到他们的短处、坏处,却忽视了他们的长处和好处,这未免有点偏颇。孩子喜欢恶作剧,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儿童天生好奇,他希望探求一下当自己的言行与成人要求相违背时会有什么结果。 2、常常受到成人批评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往往被视为对传统儿童观的超越,而"小飞人卡尔松"系列的意义往往被忽略,一般认为"小飞人卡尔松"不过是顽童"皮皮"的翻版,这是一种误读."卡尔松"形象标志着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和飞跃,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帮助成人获得释放之路,让儿童与成人在童心交流中彼此接纳,和谐相融.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是林格伦童话言说的重要方面.同时,在林格伦童话中交织着"儿童反儿童化"以及"成人反成人化"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9.
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对于角色游戏,成人的加入以及模仿角色行为,可使孩子们意识到这种游戏的可接受性。教师可从下列图示中,获得如何帮助孩子开展游戏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何谓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是指教师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成长,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关注个体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个体生命的主观能动作用。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它不可逾越,也不能逾越。然而,当前有不少教师喜欢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看待孩子、要求孩子,企图让孩子迅速地成熟,结果塑造的只能是心理、性格畸形的"老成少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