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高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某方面道德素质难免有欠缺,缺乏感恩之心在他们身上日益凸显。感恩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成才,同样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为此从感恩的涵义入手,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对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新一代年轻人普遍缺乏对父母、学校、社会和他人的感恩和感激,本文通过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以及对于感恩教育的看法,并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从家庭和学院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实践拓展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感恩父母,但具体行动不足;感恩老师和同学,但情感和行为缺乏;感恩社会,但认知与行为存在差异;感恩自然,但认知相对薄弱且行为相对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增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突出学校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王景 《现代企业教育》2012,(24):113-114
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却缺乏感恩的意识,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本文揭示了目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出发,探讨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教育策略,以达到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做一个人格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高职院校1~3年级涉农专业10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群体,结果显示,这一群体存在感恩父母的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感恩他人的意识淡漠、感恩自然的意识不强的现状。对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感恩型人才;彰显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校园环境文化为载体,内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服务社会为手段,外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构建社会、涉农高职院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等方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6.
郏宁扬 《考试周刊》2012,(53):153-154
作者通过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调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缺失的部分。高职院校应通过积极创建感恩校园文化,拓展校园网络平台,开设感恩教育主课堂,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贫困助学紧密联系,建立感恩评价体系来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依然存在"分数第一"的倾向,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某种程度的干扰,学生中存在的"感恩之心"的缺失,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着困境。本文认为应该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化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传承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积极探索"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联系机制,强化现有家校联系渠道,拓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新的空间,让感恩教育的知识始于学校、行动落实于家庭、效果彰显于社会。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可遗漏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文章对当前高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危害及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对当前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基于已有调查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探讨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因素出发,剖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其目的是通过培养高职大学生学会感恩,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格健全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做人之本,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本文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视角,探讨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增强感恩意识,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以深圳特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调查问卷结果为主要依据,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规划三方面分析其特点,探析相应的教育对策,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交互是高职学生获取隐性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可持续竞争力,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信息交互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高职学生信息交互行为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信息交互行为的因素及形成的障碍,最后提出了促进高职学生信息交互行为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浅议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针对高职学生如何了解自我、找准定位、前途规划三个方面内容,进行长期的、持续的、循序渐进的启迪与教育。  相似文献   

14.
感恩教育已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从感恩教育的内涵入手,探讨了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感恩教育要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结合,才能更有亲和力和效率。经济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注重智力投资及其教育的经济性和生产力的推动性;管理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人本管理的新思想;社会学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教育的社会效应;其他学科视角下智力投资“感恩”教育更突出教育的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生是现今高校学生的主力军。文章分析归纳"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并从政治经济大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及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四个方面对其特点形成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探究。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的增设,并注意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80后"辅导员有其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转化为优势,对于"80后"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辅导员应当准确把握自身的教师角色定位,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在"90后"大学生面前树立威信。  相似文献   

18.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也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感恩教育因其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和独特功能,越来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下,在青年回馈社会意识日益淡薄的背景下,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现照感恩教育,深刻剖析感恩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归因,积极探寻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途径,对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职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讨论热点,在此情况下,利用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和构成,给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职业技能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帮助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