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注重实事实联系,对胡适与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论板了胡适的文学革命思想理论和新诗创伤受意象派影响的具体情形。文章挖掘不少史料,提出一些新鲜见解。  相似文献   

2.
胡适倡导白话诗,源于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就诗歌语言而言,胡适白话诗创作及理论主张与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诗歌等西方资源有着明显的关联。华兹华斯主张摈弃"诗意辞藻",胡适强调"务去烂调套语",二者都明确提出用日常用语写诗。胡适提倡"做诗如说话",华兹华斯则要求诗歌语言要"接近人们的语言"。胡适与华兹华斯关于诗歌语言的诗学理论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一方面可以印证胡适白话诗创作及诗歌理论与华兹华斯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我们深化对新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闻一多与胡适都曾留美,受到美国文学的影响;胡适提出“八不主义”,虽然受到美国意象派运动影响,但并不是对“意象派信条”的抄袭,而是把它改造成与中国文学现状相适应的形式并介绍给中国文坛而致力于启蒙,闻一多则试图从意象派中寻求创作新诗的蓝本,进行实际创作。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新诗伦理以白话语言的运用为前提,集中体现在对白话新诗观念的接受和对新诗形式的认同两个方面。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伦理之争,预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胡适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实践,形成了以白话为基础的诗歌新伦理,为五四文学的伦理转型创造了条件。胡适的新诗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需要,影响了五四新诗的创作潮流,新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伦理,逐步获得了文学界的伦理承认。  相似文献   

5.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胡适诗论     
胡适的《尝试集》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重大的意义,他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八事"主张,提倡白话诗的创作,改革了旧体诗,破除了旧格律对新诗的束缚把诗歌的发展引向自由的道路,同时引入西方文学方法,在一片争议中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后,胡适最早尝试新诗的理论建设。他的诗论,以诗歌形式革命为根本,以谋求诗体解放为宗旨,开创和奠定了新诗的新传统。文章着重从“诗体大解放”主张对晚清“诗界革命”的超越,“自然音节说”对现代新诗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考察和评价胡适新诗理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美国诗人惠特曼和意象派诗歌的影响,收获最大之处就是对实验主义哲学和进化论的精通。胡适将它们运用于新诗革命,走过了“白话入诗”、“诗体解放”和“借鉴美国”三个历程,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都带有深深的美国印记。  相似文献   

9.
对胡适在清末至五四时期的英语诗歌翻译进行描述型研究。选择胡适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中国白话新诗的首创者,打破了对外国诗歌进行文言古体翻译的传统规范,确立了新的用白话新诗形式进行译诗的诗歌翻译规范。由于胡适本人的诗歌翻译也经历了从传统规范到新规范的过渡,对其变化过程进行探索则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仅如此,诗歌翻译还影响到了当时民族文学的发展,即创立了白话新诗这一文学形式,推动了民族诗歌由旧体诗向白话新诗的转变过程。运用规范理论的内容对胡适的翻译现象进行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胡适先而遵从传统翻译规范继而偏离传统创立新规范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启超 《文教资料》2011,(28):20-22
中西哲学、文学、语言学的发展迥然有异,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种的差异?是中西方文明的差异,还是中西学者认识水平的差距?事实上,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势必导致中西情感意识形态的"隐""显"。而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应用层面的"隐""显"表征上。这种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中西方情感表征的"隐性"与"显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胡适与意象主义的关系这一课题,历来就有不同观点,胡适曾竭力否认受过意象主义的影响,有一些学者也努力寻找未受影响的论据。我们通过相关的史实考察与内涵厘析可以看出:胡适早年就有取法西方文学从而创造祖国新文学的自觉意识,又曾浸润于美国意象主义新诗运动的氛围之中,熟悉、赞赏并认同意象主义新诗潮,而且在诗歌语言观、意象观、传统观等方面受到了意象主义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胡适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认为文学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二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接触进化论成为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方法与价值准则,他提出:不同国家间存在不同的文学,国家间的文学没有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就会停止不前;国家间文学只有不断冲撞融合,才能够不断推动文学的进化、发展。胡适认为,中国文学的各式体裁中,戏剧最受束缚,进化成程最差。中国戏剧只有与外国戏剧不断接触、冲撞、融合,才能促进中国戏剧的文体演变,催生中国现代戏剧;其次,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相接触”,促进中国小说的文体演变,指明了新文学小说演进的路径;再次,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相接触”,推动中国诗歌的“诗体大解放”,完成诗歌体式的跳跃式演进,创造出白话新诗。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诗论和其新诗创作实践一样 ,有不可抹杀的启蒙和开路的意义 ,但是它也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胡适早期新诗主张中自我论述部分的梳理、分析 ,揭示其“向后”(立论的文本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古代诗歌 )特征和封闭性 (缺乏向西方现代诗歌借鉴的成熟心态 ) ,从而进一步反思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新诗理论对后来新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以中西文学史上的文学进化为根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相关主张。同时,他还以创作实践—白话新诗《尝试集》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不仅颠覆了一个旧的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适应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胡适将进化论借用在文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有着庸俗化、机械化等弊端。  相似文献   

16.
以“诗体大解放”为号召的五四新诗运动带来了汉英诗歌的又一次大交流。五四时期的新诗人胡适、卞之琳、戴望舒、李金发等人的新诗主张和诗作,深受美国意象派理论及其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西诗学意象范畴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逐渐确立了其重要地位,西方的意象范畴发展较晚而又受到中国古典意象论和中国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意象派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密不可分,而意象派的主张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中西意象范畴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确定了诗歌意象的共同特性,即表象符号化、比兴象征性、模糊多义性和复现传承性,由此显示了意象范畴的诗学价值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工具意识与胡适的诗歌设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话与白话文学运动中具有标志性地位和影响的理论设计者胡适 ,是从关心语言的教育问题 ,进入文学特别是诗歌问题的 ,有着极为强烈的语言工具论和文学工具论意识。按照他所置身的时代语境与逻辑 ,他认为诗歌问题的解决在于语言的解决 ,文字工具对于诗歌具有决定性。对于语言与文学的二元对立的分解 ,从工具着眼并且止于工具的理解和处置方式 ,是胡适论证和设计白话诗歌的基本原理与依据 ,以此诉诸文学与文化改造 ,隐含了简单化和自我丧失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韩海燕 《考试周刊》2012,(50):22-23
西方意象派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文化差异等影响,庞德的意象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其新诗创作论差不多成为新诗运动初期白话诗创作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胡适新诗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是反假求真的文学观念,明白清楚的审美尺度,自然音节的诗体创造,这些理论推进了新诗运动的进程,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创新和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