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时期,位于长安京畿地区的三辅郡虽有明确的疆界,但并非从来就辖有其边界以内的全部县邑.与三辅平行,一度还存在过一个隐形郡--"太常郡",管辖位于三辅之中的诸陵县.太常作为一郡至少存在了大半个世纪,对西汉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前期幽州军事防御地位的演变体现了幽州军事力量对唐王朝安全的影响与中央政权对幽州的管控。唐初由于幽州对河北局面的影响以及对突厥、东北蕃族的防御作用,受到唐王朝的高度重视。随着王朝的巩固,幽州军事地位下降,经历武后时期的东北蕃族叛乱,幽州军事防御再度得到唐王朝的重视与积极经营,成为防御东北的雄藩大镇。  相似文献   

3.
郡起源于春秋时代,到战国中期以后已普遍得到了推广,并初步建立起行政管理机构。郡的长官曰“守”,郡守有治民攻守赏罚之权,对君国负完全责任。秦并天下之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秦郡一律置“守、尉、监”三长官。郡守为一郡之长,主管一郡行政。郡尉掌佐郡守,典武职甲卒。郡守、尉均有丞,以协助处理日常事务。郡府设诸曹掾属,以理一郡民政事务。汉承秦制,但随着疆域的扩大,郡的建置乃有较大的发展。郡为汉代地方行政的骨干,故郡守的职权颇重,考察一个郡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首先要了解其行政长官太守的情况。《汉官》说:“…  相似文献   

4.
隋朝幽州军事防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州作为隋代东北重要边镇,不仅是防御突厥的军事重镇,而且是守御高丽的重要据点和兼控河北的战略要地,因此隋王朝对幽州的军事防御不断巩固加强,最终在隋炀帝大力建设下,在东北构筑了以幽州为重心,联系北边,兼控河北的军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元朝的行政区划和《元史·地理志》元朝除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地区外,分置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边远的个别行省外,这些行省都辖有若干路府州县。有的行省还辖有军(地方行政机构名)和安抚司(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名)。路府州县的隶属关系有若干类型。路可直属于省,府和州也可直属于省(即直隶府和直隶州)。隶属于路的府,称属府;隶属于路、或直隶府、或直隶州的州,称属州。县可隶属于路,也可隶属于直隶府或直隶州,也可隶属于属府或属州、安抚司或军。路可以辖府,府可以辖州,州可以辖县,但路不一定辖府,府不一定辖州,州不一定辖县。路可能直接辖州,不用府作为中间环节;也可能直  相似文献   

6.
隋统一了中国 ,革除了州、郡、县三级政权重叠的现象 ,为隋唐地方政权制度奠定了基础。炀帝将商州 (北周初称洛州 ,宣政元年改称商州 )改为上洛郡 ,领有五个县 :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 (上津今属湖北省 )。其中的商洛县即原来的商县 ,隋文帝给它加了一个洛字。这是历史上把“商洛”二字连起来称呼地名的起始。其中的洛南县在晋泰始三年曾是拒阳县 ,但不久即废县。北魏又设了拒阳县 ,归上洛郡领辖 ,到西魏另立为拒阳郡 1,只领拒阳一个县。北周也是这样。至隋开皇三年废郡改称洛南县 ,归上洛郡属。隋代上洛郡的政权机构也发展了。郡设…  相似文献   

7.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都载荆州辖七郡,即南阳、江夏、南郡、长按、武陵、零陵、桂阳。然《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初为荆州刺史,延谋士激越为其画策,认为只要“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激而定”。这说明东汉末年,荆州却辖有八郡。那么,荆州八郡又指哪八郡呢以汉官仪》载:“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其中,“江陵”当是“江夏”之误。前七郡都是西汉以来既已设置的旧郡,章陵郡当为新增置的郡。然章陵郡为何时所置呢?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洪亮吉说:“案…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时期对契丹、奚两蕃采取怀柔政策,以争取蕃兵势力增强幽州节度在东北的防御实力,导致幽州节度下的蕃族势力扩大。同时因朝廷边镇互相制约需要,使幽州节度势力扩展获得了机会。在这两个因素影响下幽州节度势力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是台州地域真正开始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该时期临海郡辖县个数有过5次变化,郡域面积由早期的3.94万平方公里变为晚期的1.24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0.
开放、多元是唐代安史乱前文化风格的主流色彩 ,对异族、异域文化的认同和吸收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以长安城为首延及其他城市和地区无不染上了胡化的色彩。幽州 (蓟城 )由于其位于中原、蒙古草原、东北平原及黄土高原等几大地理单元的交接地带以及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衔接过渡的特殊地理区位 ,幽州又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经受少数民族文化冲突、融合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 ,使得其社会风尚的变迁更为明显 ,也更具时代性 ,这种变迁正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幽州原有文化结合的一种新的组合再塑。一、幽州的地理环境与唐代之前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境。武攸宜是个既无胆略又刚愎自用的纨子弟,由于用兵失措,贻误战机,打了败仗。陈子昂一再献策,不但未被采纳,反遭贬斥。悲愤之际,他登上了幽州古台,面对空旷的天宇,想到人生的遇合,于是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幽州,唐代属河北道(今北京市大兴县)。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幽州台,又名蓟北楼,因其在幽州,故称幽州台。“前不见古人”一句突兀而起,有如巨响,振聋发聩。它预…  相似文献   

12.
以往关于东汉辽东属国问题的研究,争论大致集中在设置时间、何以称"辽东属国"、属国的性质与作用问题等几个焦点上。其中,何以称"辽东属国"是一个核心问题。有迹象表明,东汉辽东郡的辖域曾一度向西扩展,由此极有可能《续汉书·郡国志》辽东属国辖下六县曾一度均属辽东郡,这就使"辽东属国"的分置完全符合《续汉书·百官志》"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的关键约束。在此基础上,属国的性质与作用的认识也应该有所更新。  相似文献   

13.
试析唐代以幽州为中心地区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蓟城(或称幽州城)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的特殊地理区位,在社会与民族变迁剧烈、人口流动频繁的唐代,幽州地区在中古时期历史格局变迁的大势中,从政治重心边缘次中心逐渐向政治重心中心区转移,成为对中国历史大局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地区。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唐代以幽州为中心人口流动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探讨这一地区社会变迁中的人口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15.
<正> 赣州地区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灭楚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地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豫章郡领十八县,其中赣县(今赣县、兴国地)、于都(今于都、会昌、安远、寻乌、瑞金、石城、宁都地),南野(今大余、南康、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地)三县为今赣州地区属地。西汉末新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后汉复改名豫  相似文献   

16.
绵诸道城址考辩雍际春一“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有两次设置:《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魏书·地形志》绵诸县“前汉属天水,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愉亭”,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较为混乱,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盐业有悠久的历史。《太平御览》引《世本》曰:“宿沙作煮盐”。宿沙,相传为黄帝臣,以煎煮海盐而资民食,可谓制盐的一位先驱者。《周礼·职方氏》载:“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管子·轻重甲》:“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封于营丘,以齐地饵卤,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河北沿海地区,古代属燕,又是幽州所在地,山东是古代齐地,可见河北、山东等地的盐业生产在周代已有发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实行的“官山海”、“正盐荚”等发展盐业生产的政策,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盐铁专卖,在盐产丰富的  相似文献   

18.
落实科教兴县战略 加速舒城教育发舒城县教育委员会舒城县位于大别山东麓,酉南为山区、库区,中部为丘岗,东北为平原。全县辖30个乡(镇),487个行政村,96万人口,属国务院确定的安徽省17个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小学496所,初中52所,完中11所,职高...  相似文献   

19.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莆田县境古属扬州域,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会稽郡,晋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始置莆田县。莆田县最初的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莆田市的地域,其后辖境多有变动。莆田置县后,先后属丰州(今福建泉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清源郡(今泉州)、长乐郡;宋代先后属平海军、太平军、兴化军、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属兴化府。民国时期,撤府设道,先后隶属南路道、厦门道、泉海省(兴泉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1日,莆田…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历任辽东太守所留事迹不多.其中,东汉初的祭肜是最早一位有实际政绩的辽东郡长官.祭肜,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祭遵的族弟,为光武帝所器重,得参议政事,外任居要县,政绩出色.然仕途的上升期却被派任到很不起眼的边郡,当有深意.东汉初,北部边疆压力很大.幽州境右北平、辽西一带,乌桓、鲜卑盘据,联结匈奴经常对渔阳、上谷及以西地区形成巨大冲击.针对这样的格局,依托辽东,与正北防御线相呼应,成为解决北部边疆压力的应对策略.祭肜以能吏的身份被派到辽东,并不只为保一地平安,史实证明,其更重要的使命是向西解决赤山乌桓等边患,经多年的努力,终不辱使命,对东汉时期东北诸边疆民族统治格局的确立有相当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