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燕婷 《新闻知识》2006,(11):73-74
从事新闻行业不觉多年,没有交出很好的功课,但在工作期间,有一些心得,有一些思考。觉得一个好的记,应该无时无刻,怀揣一颗新闻心,脸端一双新闻眼。  相似文献   

2.
记者这种职业,每天面对的是万花筒般的世界、万花筒般的事物、万花筒般的采访对象。如何在万花筒中捕捉最绚丽的画面,这就需要记者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有了一双“新闻眼”,表象中能看出精彩,看出本质和内涵;有了一双“新闻眼”,就会在有些同行对同一事物还处于淡漠状态时,你已经酝酿出一种冲动。 表象中看出精彩,就是在同样的题材中你的眼光高出一筹。或者这本来是个新闻,但有人是见多不怪,有人是不以为然,有“新闻眼”的记者在这种常态下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有眼光。以1995年中央级报纸的几篇新闻为例,《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3.
“新闻眼”可以说是新闻摄影中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个着眼点,现在,记者们常说,“这幅照片的新闻眼在哪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摄影记者的“新闻眼”应该与众不同,他们不仅要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看到有价值的新闻,而且还要能在看到的同时将其拍摄下来。“新闻眼” 是新闻照片的生命 由于每个摄影记者的素质和修养不一样,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就不一样。所以,他们对新闻的  相似文献   

4.
一事情发生在几年之前:某个国家政变了,新政权取代了旧政权。可是,在政变后的第三天,我们的一家报纸对政变还没有报道,却把旧政权被推翻前的活动作为新闻登载了。最近,读了《新闻战线》第四期《新闻别解》这篇文章,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这件旧事。这样的“过时新闻”发表在我们的报纸上,当然是极为个别的现象。不过,新闻不新,在我们新闻工作中确实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当前国际形势动乱迭起,不少国际事件  相似文献   

5.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6.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7.
薛惠 《声屏世界》2006,(10):66-66
在上海的方言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涵义极为丰富的词语:搞弗懂。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搞不懂”。眼下常常看到读到一些新闻,如果给它们冠之于“搞弗懂”,大概再合适不过。我认真留意了一下,“搞弗懂”新闻大致有三类:——不知是对是错。有新闻说,某地一个镇为了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专门制定了一项规定,要求镇机关干部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为当地群众义务修筑大小道路、桥梁等,深受百姓欢迎。作为机关干部,能利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自然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情,可问题出在这“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上。每个机关干部都有自己…  相似文献   

8.
“道听途说”是个贬意词,特别是对新闻报道似乎是一个大忌。但我认为,作为热爱和有志于新闻工作的通讯员来说,却不失为获得新闻报道线索的一种途径。近几年,我所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有不少就是在“道听途说”中发现的. 当然,并非所有“道听途说”都能抓到新闻。关键是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就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那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有一次,我在浴室洗澡,听一位工人说有个退休女工,进城购物途中上厕所,不慎将钱包掉入坑内,正准备捞取时,突然被自动冲洗的自来水带走了,包内一百多元白白“付之东流”。我听后,赶到这位女工家中  相似文献   

9.
一篇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笔者以为,将导语喻为“新闻的生命所在”一点也不过分。近年来,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新闻导语来讲,至少有三个最常见的毛病:一是概念化,言之无物,没有具体内容。二是公式化,就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多种内容,不是以内容来决定形式,而是形式窒息内容。这些导语给人往往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是冗长。有的记者写的导语运用了成串的数字,繁琐庞杂,令人不知所云;有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的方言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涵义极为丰富的词语:搞弗懂。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搞不懂”。眼下常常看到读到一些新闻,如果给它们冠之于“搞弗懂”,大概再合适不过。我认真留意了一下,“搞弗懂”新闻大致有三类:——不知是对是错。有新闻说,某地一个镇为了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专门制定了一项规定,要求镇机关干部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为当地群众义务修筑大小道路、桥梁等,深受百姓欢迎。作为机关干部,能利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自然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情,可问题出在这“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上。每个机关干部都有自己…  相似文献   

11.
新闻悟性是记者对新闻工作的一种独特感悟。有无新闻悟性是衡量记者优秀还是平庸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著名新闻学者范敬宜曾经说过,“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12.
读报,是笔者每日的必修科目之一,但读后,每每想起电视剧《渴望》里的一句歌词:“欲说当年好困惑。”改动两个字,就能表达我的感觉:欲说新闻好困惑。这“困惑”之一,便是新闻的贬值。有例为证。在所谓的经济新闻中,常能看到“××厂半年时间完成全年任务”的消息。笔者还曾读过一篇“××商店一个月完成全年利润指标”的奇文。眼明人一看就明白这是大马拉小车现象,居然成了“新闻”。难怪有读者称这种现象是“武松打狗”、“张飞抓鸡”。写个体户,内容无外乎守法经营、照章纳税、买卖公平、从不宰客等等。试想,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这不是一个公民起码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么?怎么成了“新闻”?宣传劳模,常常是一年干了3年的  相似文献   

13.
“整点新闻”作为发挥广播独特优势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我台出现以来,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南京市这个地域毕竟不够广阔,在多数情况下和多数时间里,还不能向“整点新闻”节目及时提供充足的有份量的新闻。我台  相似文献   

14.
莫把新闻藏在“新闻”里。这是我写作消息《借“洋脑”发“洋财”》感受比较深的一点体会。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怪。其实,这并不是个什么怪问题,而是不少初学新闻的朋友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人就是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间,我在朋友圈转了“全国新闻网站将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因为刚看到这条新闻时还是有些小激动。尽管记者证会先发给一类资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但终于有了开始。对我来说,目前看来,记者证的有无,并不会给我的工作造成太大困扰。  相似文献   

16.
我是位离休干部,年已花甲。热爱写些新闻稿件,常主动去“找拾”新闻报道。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多在家中:一是不能及时听到消息;二是不能及时看到文件;三是不了解单位的具体情况。当我听到消息,看到文件,早已时过境迁,机关及基层的通讯员已将突出、典型的重要新闻报道出去了。在此情况下,心情苦恼,是停还是写?思想斗争激烈。最后结论:要坚定意志,树立信心,坚持写下去。我开始采取“找拾”新闻的办法:一是从新闻  相似文献   

17.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19.
我起初写稿时,总认为只有重大事件和有名气的人物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于是,整天跑来跑去找重大事件和有名气的人物,结果一年下来没写多少稿件。后来求教于县电台的一位编辑老师,他对我说,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接触的重大事件和知名人士毕竟很少。因此,只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从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中去捕捉先进人物的闪光点,才能写出比较有份量的新闻。得益于这位老师的指点,我就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经常问我:“你好象总有写不完的稿件,你是怎样发现新闻线索的,新闻敏感又是如何产生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除了对新闻报道产生极大的兴趣.热爱它,并具有乐于吃苦的精神外,处处留心观察事物.看这件事有没有报道价值,报道后会产生什么效果等.就会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再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就会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来。1993年,我厂购买了三台CO2(二氧化碳)全自动电焊机,这是由南京电焊机厂生产、专门用来焊接农用汽车后桥上的零部件—“中段”的专专用设备。当时我正在车间工作.看到要安装新设备,也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