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似文献   

2.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相似文献   

3.
山中     
荆溪~①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②无雨,空翠~③湿人衣。新曲夺状元唐朝的科举考试和后世有些不同,更多的是靠名人的举荐才能金榜题名。王维第一次参加科举,因为不认识名人而落第了。他十分不甘心,便在京城一家安静的客栈长期  相似文献   

4.
宋代大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曾作过一个著名的评价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曰 :“兰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 :“非也 ,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兰田烟雨图》 ,按 :王维《山中》诗原句“兰溪”为“荆溪” ,“玉山”为“天寒”。)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是指以画理画法入诗 ,这当然是正确的 ,也是一个要点 ,但也并非就专指此一点 ,其所指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诗的题材。苏轼是在评王维的《兰田烟雨图》这幅描绘自然…  相似文献   

5.
顺水而行     
朋友听说本地新开辟了一个休闲新去处,就在遂川县城西不远的上坑湖溪,于是邀请我们几位文友去放松一下。行车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湖溪漂流的售票点。每人领了拖鞋,还有一根木桨,又继续乘车改往山间小道挺进。沿路但见林木蓊郁的山影,更有浅浅的溪流,车上的人就不断地猜测还有多久才到漂流的地方,这么浅的水应该不是吧?是啊,“荆溪白石出”,似乎只适合充满幽思的诗人雅雅地在溪畔散散步的。  相似文献   

6.
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赏析:这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清新可喜,颇堪玩味。白石滩,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是著名的辋川二十景之一。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这首诗就是用暗示的手法写月夜的光线。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如头两句“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何以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不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吗?惟其明月,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见其“浅”,而水底之石…  相似文献   

7.
姜夔为南宋著名诗人,惜其诗为词名所掩,论者甚少,殊为憾事。白石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为其词作数量之两倍,并有《白石道人说诗》。可见在白石文学事业中,诗歌占有极为重要位置。白石在当时诗名甚大,与诗坛宿老均有密切交往。这些前辈名家对白石诗才亦极为称赏。杨万里有诗赞曰:“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萧德藻以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诗翁们的推许称赞,充分说明白石在诗坛上的重要地位。而今人对白石诗之所以不够重视,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对白石师承关系、创作道路有所曲解;二是对其独特诗风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8.
为诗添画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采,绚丽夺目。它往往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绘优美的图景,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尤其是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古诗更是如此。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们读后,触字生意,头脑中就浮现出诗人创造的高超悠远的意  相似文献   

9.
在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中,宋词人王炎的《南柯子》被命为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王炎,字晦叔,号双溪,婺源(分属江西)人,南宋词人。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有《双溪诗馀》传世。  相似文献   

10.
<正>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于淳熙十四年(1187)作《荆溪集序》自叙其学诗过程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本文拟就其学半山、学晚唐问题作些粗浅探索: 第一章 一、浅谈杨万里学习王安石的问题 杨万里喜爱王安石诗。他在《读诗》一诗中说:“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六年制语文第九册23课)“天寒白屋贫”句,学术界多将其中“贫”字翻译为“贫穷”。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道:“‘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简陋的茅房,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也持类似观点。虽说“诗无达诂一,但艺术鉴赏必须尽可能地吻合作品原意。在这里,我认为“天寒白屋贫”的“贫”字,如释为“稀少”,则更有助于领悟该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原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赏析】唐代诗人刘长卿擅长写作五言诗,本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本诗的艺术魅力,不但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在于诗人善于营造出一种绝妙的朦胧的意境。首句写景。暮色降临,苍山遥远,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淡远的朦胧境界。虽已日暮,但苍翠的芙蓉山隐约在目,显得诗中有画。次句继续写景,流露出诗人更多的主  相似文献   

14.
一.意象的种类1.描述性意象艾青诗歌描述性意象在诗中表现为诗人的心意情思渗透事象、物象,而事象、物象直射出诗人的心意情思,该类意象大多意在象表,比较外露.在我国古代,许多抒情小诗是由纯描述意象构成.刘长卿的《逢雪宿英菩山主人》有“日暮苍山下,天寒白屋贫.东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卢伦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人之情全寄在具体的描绘意象  相似文献   

15.
粼粼 鳞鳞     
小语《燕子》、《鸬鹚》都是优美的散文。白璧微瑕,其中所用“粼粼”一词值得商榷。粼,从(?)kuai,表示较小的水。《玉篇》说:“粼,又粼粼,清澈也,水在石间也”。《说文》:“水生崖石闻粼粼也”。可见,“粼”指崖石间泉水,其水清洁明净,故用“粼粼”形容水清澈或石明净。如,“扬之水,白石粼粼”。(《诗·唐风·扬之水》)形容水中石清澈见底。“一池寒水绿粼粼”。(翁卷《题东池》)说水清  相似文献   

16.
翻阅书籍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喜欢以“白石”为号。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给自己起了“白石道人”的别号,与他共同学诗于萧千岩的黄岩老,也给自己立号为“白石”。他们二人在当时文坛有“双白石”的美誉。 明代著名画家沈周晚年号“白石翁”。近代大画家齐白石,真名齐璜,“白石”也只是他的号,以致人们对他的真实姓名反而生疏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文人对“白石”情有独钟呢?据晋朝葛洪《神仙传》记载,上古时代有一个修道高人,居住于白石山上,常常煮白石为粮食,人们都称他为“白石先生”。到彭祖时代,白石先生已经两千多岁了…  相似文献   

17.
论白石诗的阳刚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是继李白、白居易、温庭筠、欧阳修之后中国文坛上又一个诗词兼长的文人。前人评价其词曰“清空”、“骚雅”,评价其诗曰“清婉拔俗”。其实,作为一代诗人、词坛宗主、乐坛泰斗,白石作品中清空幽远、琢句精工,表现散淡闲寂、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固然可观,但并不能反映白石个性气质和艺术风格的全貌。白石之所以能负盛名于南宋诗坛,成为江湖诗人中矫矫不群的一个,在于他的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宏阔雄劲、旷远沉静,表现自然、社会和民生,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如一股清风吹过南宋后期文坛。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先生说:"诗这东西的长处就在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①其实有许多诗句的表达并不富于"弹性",譬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等.而但凡好的文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诗歌),多有弹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序言     
画坛巨匠齐白石,出生于公元1864年1月1日,卒于1957年9月26日。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生涯中,他凭借自学搏击艺海,于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尤其是在届临花甲之年,以超凡脱俗的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衰年变法,开宗立派,在中国绘画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在白石老人的后人中,继承者不乏其人,但能够在诗、书、画、印方面全面继承者当属白石老人四子齐良迟  相似文献   

20.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白石是他的别号,借用他湖南湘潭老家一个乡村驿站“白石铺”的名字。齐白石的艺术以诗、书、画、印“四绝”并称,他自评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齐白石少年时家境贫寒,只读过一年书,14岁开始做木工学徒,第二年改学雕花木工。这位喜欢琢磨的“木匠”常习摹《芥子园画谱》,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白石先后向乡里名士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等人学画,向陈少蕃学诗文。虽然起步晚,但他天资颖悟,进步颇快。40岁以后,白石七年间“五出五归”,出游陕西、北京、两广,足迹遍及名山大川,画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