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赵利翔 《海外英语》2014,(19):215-216
该文综述国内近年来关于对盖斯凯尔夫人小说的探讨,揭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阶级矛盾及女性问题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同时,对其他生活化的主题也初见端倪,指出其今后研究将趋于多角度,跨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该文综述国内近年来关于对盖斯凯尔夫人小说的探讨,揭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阶级矛盾及女性问题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同时,对其他生活化的主题也初见端倪,指出其今后研究将趋于多角度,跨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克兰福镇》这一重要文学著作的研究、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概述了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继而指出其中的褊狭与不足,最后提出并论证了应基于原作的问题意识、情节叙事、思想主旨来参透其在时空场景、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虚"与"实",从而洞察原作作者的问题意识以及建构"新克兰福镇"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4.
顾星欣 《文教资料》2008,(28):55-56
哈罗德·布鲁姆将西方文学经典称为"正典".其"正典"说中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在经典的评判标准上非常保守,但是对于经典的阅读接受,却秉持"审美自主性原则".这组无奈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在当代影响力消退的反映,布鲁姆的忧虑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狄更斯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以19世纪维多利亚社会广阔的生活为背景,以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及阶级的审美要求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完美女性形象。与英国传统文学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强调外表美丽以及品质高贵等大不相同的是,狄更斯心目中的这些完美的"天使"主要以质朴、柔弱以及顺从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冰心和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创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冰心与狄更斯就儿童形象创作等方面的比较,探讨了两位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儿童的不同结局以及倾注在其中的关爱和同情,阐述了冰心与狄更斯对儿童题材创作的贡献和其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苏童和威廉·福克纳在各自文学创作中都细致而深刻地刻画出了女性的成长、爱情以及结局之悲剧。但在女性悲剧命运之源的理解上,福克纳着重批判美国旧南方奴隶社会的清教传统、父权制文化以及南方妇道观对女性的戕害,而苏童更关注女性自身的弱点,着重刻画潜伏于人类内心深处固有的文化结构和心理背景,不过二人对女性悲剧命运的体察、关注和同情却体现出了他们相似的人道主义立场和相同的对弱者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8.
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从其不同的命运发展历程透视出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特点,即:作者是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女性,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塑造女性,男性作家张恨水的女性观受到了男权文化的影响和束缚。  相似文献   

9.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10.
阿尔玛·德·葛瑞恩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角度新颖,能准确地反映当代澳大利亚社会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她的剧作《中国的河流》的双重叙事结构、多种叙事策略以及多元叙事视角等三方面的分析,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指出德.葛瑞恩对女性传统角色和男性气质的双重否定,其实是对不合理的父权制的有力控诉,因为父权社会的强大不仅压抑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也限制了男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外国作家之一。在狄更斯研究中,“狄氏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品的出版情况最能直接体现这一作家在异国的接受度,从出版这一视角来研究狄更斯的接受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独到的女性视角消解了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在一定程度 上构筑了女性主体意识。但作品中宣扬的恋爱规则与婚姻范式,却暴露出其沿袭男权社会思维模式的局限性, 这种进步与局限性共存的蒙昧的女性意识形成了《傲慢与偏见》独特的女性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备课来讲,文本细读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前提。没有文本细读,也就难以有成功的预设和生成。即使课堂对话中碰出那么一星火花,教师也不会抓住机遇让它燃烧放光。从讲课来看。课堂上教师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读,仅靠预设完成教学步骤,是很难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论述了简·奥斯汀通过文学对英国女性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铺垫与推动。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女性叙事策略,塑造父权权威缺席的"父亲"、反讽维护父权旧秩序的"女性施动者"以及赞美独立自信的女主角等角色,突破了父权制文化秩序标准的女主角的刻板文学形象,助力女性意识觉醒、鼓励女性寻求独立平等。  相似文献   

15.
秦泽玺 《文教资料》2009,(14):15-16
以善于关注男性世界、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的作家海明成.在他的作品中也刻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本文选择从文本入手,试图通过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女性人物凯瑟琳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作用与影响,来表明这些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味的从属与附庸.她们对男性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教学中,海明威作品中的男性"硬汉"形象被认为是作者的标签,通常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因此海明威也被批评在作品中带有很强的男性意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在教学中被忽略.但是从作品外部的文化语用信息中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出发,对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和非理想女性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揭示作者对两性和谐关系的渴望及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可以还原海明威对作品中女性人物塑造的创作根源.  相似文献   

17.
以善于关注男性世界、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的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也刻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选择从文本入手,试图通过分析他几部重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作用与影响,来表明这些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味地从属与附庸,女性也是构成人类世界的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对男性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分析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读。课程中介绍的众多作家中,托妮·莫里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对比分析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多个黑人女性形象,审视她们在面对来自社会、种族等多方面压力下,对自我身份及价值的认知及对子女甚至黑人同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他小说中的人物,如阿Q、鲁四老爷,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而对现实中的人物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却有很大反差。探究结论为鲁迅个人生活的小环境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的交织导致的。而对小说中人物无情地批判恰恰表现出鲁迅先生意图改造国民灵魂的大爱。  相似文献   

20.
张宇 《文教资料》2012,(11):14-15
托妮·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名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努力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黑人女性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她迄今为止的七部作品都是以黑人女性作为主人公,并通过她们表达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黑人女性的心声。她在作品中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宠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