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北京体院体育系20名健康男生,在递增负荷的动力性练习中,个体无氧阈前后股外肌表面肌电图平均功率频率(MPF)及积分肌电图(IEMG)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1)在递增负荷的练习中,MPF先随负荷递增而上升(增多),而后出现向下(减少)的“拐点”,拐点出现时期与个体无氧阈时期大致相同,MPF所出现的拐点可作为无损测定个体无氧阈的指标。2)IEMG在递增负荷的练习中,一直是逐渐增长的,无非线性增长的拐点出现。反映了运动单位募集是逐步增长的过程,而且发现快、慢运动单位的募集都增加。  相似文献   

2.
对肱二头肌在不同负荷及不同速度收缩时的肌电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肱二头肌进行快收缩(每秒钟一次的速度屈时)和慢收缩(每两秒种一次的速度屈肘)时的IEMG 在3种负荷中(5kg、10kg、15kg),无论是疲劳前还是疲劳后,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在3种负荷工作中,肱二头肌进行动力性收缩(5kg、10kg)至疲劳时,其IEMG 值较疲劳前明显增高;当负荷为15kg 时,IEMG 值疲劳后明显下降;在所有负荷到疲劳时MPF 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了解疲劳状态下颈部肌肉的活动变化规律,为颈部肌肉疲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名无颈部疾病的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分别在屈、伸、左侧屈和右侧屈4个运动方向上完成60%最大随意收缩力(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的等长收缩,直至力竭。评价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复杂度(Lempel-Ziv,C(n))以及确定性线段百分比(Determinism%,%DET)。结果:1)在60%MVC负荷下,AEMG随着负荷时间的延续逐渐增加,MPF及C(n)随负荷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在疲劳实验中进行屈颈运动时,胸锁乳突肌的MPF下降斜率与其他方向及其他肌肉有显著性差异(P<0.05),C(n)和%DET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结论:各肌肉在对应运动方向上担任主动肌时容易产生疲劳,胸锁乳突肌尤为明显。而在疲劳性屈颈运动时主动肌胸锁乳突肌和拮抗肌头夹肌均较易产生疲劳,sEMG信号的周期化程度随疲劳积累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游泳、举重、中长跑和体操等不同专项运动负荷下运动员肱骨和和股骨发生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运动负荷对长骨横径增粗和骨壁增粗有明显影响.且负荷愈大增粗程度愈明显.中长跑运动员股骨的横径和骨壁厚度增长明显;体操运动员肱骨撤径和骨壁厚度增长明显;举重运动员肱骨和股骨的横径与骨壁厚度长均明显,但股骨横径小于中长跑运动员,股骨壁厚度则较大,骨髓腔较小;游泳运动员股骨、肱骨横径及骨壁厚度增长均不明显.动力性负荷对长骨长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静力性负荷.  相似文献   

5.
采用TBA荧光沉淀分析并结合临床观察,对138名优秀竞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课前后,冬训不同阶段;大负荷一周、二周、三周及主诉疲劳者的血清过氧化脂质、血尿素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方式大负荷后过氧化脂质和血尿素明显升高;运动员出现疲劳的程度不一;冬训中后期,机体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明显升高是造成器官受损和出现疲劳的重要因素,补充抗氧化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恢复手段;930型荧光光度计适用于过氧化脂质的测定。提示,过氧化脂质、血尿素的变化可做为疲劳出现、过度训练的一项生化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体操运动员学习和完成动作的神经过程的特点,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设计了一种测量人的手脚按视觉图形运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对我国516名体操运动员和578名青少年儿童,完成这种运动的时间和发生错误的次数,作了测定和比较分析,并用横断法和教学实验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手脚视觉图形运动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健将级与3~1级体操运动员之间、体操运动员与同年龄的普通学生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优于后者。这种活动速度较快、准确性较高者,学习基本的体操动作获得的成绩,优于速度较慢、准确性较差者。对于这种运动的速度和准确性,7~11岁是其年龄发展加速期,12~22岁为波动发展期;在体操运动训练的作用下,这种运动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年龄加速期的发展提高明显加快,而且,随后的波浪式发展变化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记录速度攀岩运动员上肢肌最大肌力的40%、60%和80%三种负荷强度下分别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时腕屈肌和腕伸肌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并用MegaWin软件对之进行时、频阈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1)sEMG信号分析中时阈指标AEMG和频阈指标MF、MPF都能较好监控速度攀岩运动员进行上肢肌力量训练时腕屈肌及腕伸肌的疲劳状况。(2)MF、MPF、AEMG出现显著下降时间的提前与负荷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为速度攀岩运动员训练上肢肌力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教练员或运动员应根据上肢肌力量训练的持续时间来选择相应的运动负荷。(3)攀岩运动中腕屈肌与腕伸肌往往同步用力。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都要重视腕屈肌、腕伸肌的力量训练,而不能有所偏向。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电刺激方法对七名男女射箭运动员在定量负荷后疲劳消除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练习后吸入5分钟中等浓度空气负离子对心率恢复有显著影响、吸入30分钟能加快重心稳定性和主观感觉疲劳的恢复,用电刺激方法消除练习后局部肌疲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能够测定肌纤维组成的无损指标。首先让受试者做两次最大用力等长伸膝,较大的作为最大等长收缩力量(MVC)。测定出腿围(C)和相对肌力(MVC/C)等指标。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记录股外肌表面肌电图(EMG)信号和积分肌电图(IEMG)信号。受试者股外肌的肌纤维组成用活检测定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肌电图功率谱平均功率频率(MPF)逐渐下降,IEMG 逐渐上升,股外肌FT%与MPF 的降低和IEMG 的上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K+、H+与肌肉疲劳和肌电变化的关系,检测了同一批受试者200W和120W蹬功率车至疲劳前和运动后即刻、5min,10min、20min时,血K+、血PH值以及活动肌和非活动肌定量负荷等长收缩10s的EMG。结果表明,两次运动后血K+和AM-MPF、明显改变(P<0.001),二者高度负相关,并在20min时基本恢复。200W运动后20min内血PH值一直明显低于安静值(P<0.001),但在120W运动后无变化,并与肌电无相关关系。120W运动后20min内的IM-IEMG明显低于安静值(P<0.05)。结果表明,细胞外高K+是肌肉疲劳和AM-MPF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可能也是IM-IEMG下降的原因之一。H+不是疲劳形成的主在原因,并对肌电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攀岩运动员的上肢主要做功肌肉左右腕屈肌、左右腕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负荷的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与肌肉耐力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握力和表面肌电检测骨骼肌力量练习前后以及振动放松后的变化,评价振动放松促进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即时效果。8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上肢腕关节反复屈伸至无法继续完成动作,造成前臂运动性疲劳直至力竭。振动组采用Power Plate振动训练器进行放松,对照组自然恢复。振动放松方法为频率30 Hz,振幅2 mm,持续放松3 min,力量练习前后及振动放松后测试握力和掌长肌表面肌电,分析比较肌肉力量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值频率(MF)等变化。结果显示,力量练习后握力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掌长肌表面肌电iEMG出现明显升高(P0.01),MF和MPF出现明显下降(P0.05)。即时振动放松可以使得握力显著恢复(P0.01),掌长肌表面肌电iEMG显著性减小(P0.01),MF,MPF亦有所恢复,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采用连续3 min,频率为30 Hz,振幅为2 mm的即时振动放松可以使骨骼肌在发生运动性疲劳后电生理特性和力量得到明显恢复,有效缓解骨骼肌运动性疲劳,使骨骼肌力量恢复。  相似文献   

13.
表面肌电图在人体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肌肉运动时会有微小的生物电变化,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来检测这种生物电变化。运动时肌电图的振幅、频率等指标均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运动方式、运动状态、肌肉疲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中,探讨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运动特征和实际运动成绩的影响,以了解紧身服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为紧身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2名男性田径运动员为受试者,分别以下肢轻度、中度、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高强度跑至力竭测试,运用表面肌电和录像解析技术对主要发力肌群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中度外加紧身压迫对维持运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而高度外加紧身压迫则会促进肌肉力竭;②无氧代谢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高度外加紧身压迫更有助于促进运动表现;③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术等级水平越高,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特征的影响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药薰洗对短跑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薰洗对运动机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行气活血、法风湿散寒作用的中药近10味,运用理代技术制成见效快、使用方便安全的中药外用薰洗液供运动受训练后使用将40例短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分别测定安静及运动后的肌力。结果:用药组肌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具有祛风湿散寒、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制成的中药薰洗剂,能有效改善运动机体运动后肌力,加快肌肉力量的恢复。具有明显地消除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肌肉疲劳是指在进行肌肉收缩活动期间产生的做功能力下降现象,在运动过程中很常见,也是限制运动员提高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肌肉疲劳产生生物标志物可以评估在运动期间肌肉的疲劳程度和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肌肉疲劳主要是由于能量物质耗尽,氧化应激增加,炎症反应激活等机制造成的。此外,还涉及了脱水、高氨血症、线粒体生物发生和遗传反应,文章通过梳理,把肌肉疲劳的生物标志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非侵入式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肌肉功率输出测量、电生理测量、心脏功能测量和摄氧量等;另一类是侵入式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ATP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相关的生化指标。以期对以后运动疲劳的诊断和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表面肌电图技术被用来研究颈部肌肉的功能状态已有30多年的历史,颈部肌肉活动的相关分析、结构与稳定性及颈部疼痛的关系等领域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颈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测试条件的不可控性,研究进展较为缓慢.通过对表面肌电图技术在颈部肌肉活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归纳,认为颈部肌肉活动的sEMG信号特征以及颈部肌肉疲劳和颈部疼痛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对四川省散打队十运会赛前训练有关运动性疲劳有效的生理、心理监测措施。方法:采用追踪实验法和统计分析法。以四川省散打队备战“十运会”的五名队员为对象。以周为训练单位。采静脉血:每周一展8时空腹采血,共四周。测试指标:1)生化指标:CK、BU、Hb;2)心理指标:闪光融合频率、自创量表法。结果认为将整体监测与个体监测配合运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可靠手段;而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使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结论: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和心理指标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综合监控,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生理生化指标或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