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正确地从理论上认识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如有的人把它看成是一种教育思想,有的把它看成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一种教育体系,还有人不主张提出这个概念,认为这个概念提法不科学。笔者认为,要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这一概念,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素质”。对素质这一概念,最早的解释是指人的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  相似文献   

2.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Ⅰ第37题全面聚焦了“热点问题”。有人认为高考是要回避热点的,这是错误的看法。既然被称为“热点”,肯定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热点”,高考  相似文献   

3.
一、地理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对“热点问题”的认识首先从“热点问题”的界定开始。一般而言,高考试题中所谓的“热点问题”是指在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受到公众较高关注的事情、事件或话题等。“热点问题”应该有明显的时代感、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影响面广或影响程度深等特点。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从地理高考复习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的批评不绝于耳:“我们对考试的分数苦苦追求,对它的着魔,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人说“高中会考是劳民伤财”,是“先天不足,后天失控”;《梦里花季不下雨》一书中甚至大呼“高考不死,大难不已。”人们如此激烈地抨击教育考试,到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位于基础教育末端的大规模教育考试——高考,由于涉及高  相似文献   

5.
高考作文要想进入“发展等级” ,就应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 ,增添点文采。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有人认为 ,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 ,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 ,把握得好 ,亦会令人意荡神驰。但是 ,在考场作文这一特定情势下 ,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 ,它以自然流露为上 ,返璞归真为上。笔者谨想就近年来高考考场上的得意之作 ,介绍三种语言“出彩”的方法 ,以供广大考生借鉴。一、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2001年高考“诚信”话题的写作 ,从整体来看 ,尚缺乏理性高度 ,极少能从人文高度认识诚信问题 ,…  相似文献   

6.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B级要求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在深入钻研这部分教材,指导高三复习过程中,对这一内容的习题进行分类选例,探究解题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从不同角度考核这一知识点,本文结合这些高考试题分类,作以下选析。  相似文献   

7.
高考作文要想进入“发展等级”,就应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增添几点“灵动”的文采。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会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在考场作文这一特定的情势下,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笔者谨想就近年来高考考场上的得意之作,介绍八种语言“出彩”的方法,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等电子微粒”是中学化学中“物质结构”知识的拓展,在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中均已出现,也已成为今后高考的热点问题.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一考点,笔者结合历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二中现象” 双鸭山岭东区第二中学本是一所薄弱初中,却连续两年中考夺魁,一时社会舆论哗然,有人惊愕,有人欣喜,有人困惑,有人猜疑,而灵敏的学生家长则又悄悄地开始了战略转移。以二中为代表的一批薄弱初中如五中、十二中、十九中等的突然崛起,打破了原来第十八中学独步天下的局面,成为我市教育内外瞩目的焦点。它留给人们的思索是深长的。笔者把这称为“二中现象”。 那么,“二中现象”是怎样出现的呢?应该怎样看待“二中现象”?它的背后有什么隐秘吗? 二、“二中现象”的多边思索 首先,“二中现象”是相对于十八中而提出来的,因此,要认清“二中现象”就必须正确认识“二中现象”与十八中的关系。一些人在议论“二中现象”时,往往把它与十八中的关系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二中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人群问:“谁要这20美元?”人群中一只只手举了起来,演说家又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员.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演说家把钞票揉成一团,问:“谁还要?”人群中还是有人举起了手。“那我这样做呢?”演说家说着把钞票扔到地上,用脚踩了踩,接着问:“还有人要吗?”人群中依然有人举起了手。演说家说:“朋友们,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想要它,因为它没有贬值,它依旧是20美元。”  相似文献   

11.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少的是谁?有人依据题目认为是“山东兄弟”, 有人依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认为是作者自己。笔者认为,要彻底弄清“少一人到底少的是谁”这一问题,就要从全诗着眼,一句一字地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这个部分的得分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或是对文章内容缺乏理解,或是答题不规范。俗话说,“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是个慢功夫,要让学生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从书面材料中筛选、确认、整合信息,那就需要“感”和“悟”,要在平时训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建立好的语感,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考虑哪些因素,笔者认为要养成几个“多重视”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年来的政治高考试题,都坚持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目的是要把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在2009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说,为了适应新的高考改革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渗透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黄鹂》在孙犁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也许算不得一篇精品,题材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思想内涵也似有点庞杂。这妨碍了我们对它的解读,因此有人说它是“写热爱大自然”的,有人说它是“领悟艺术规律”的,众口难调,莫衷一是。我认为,要理解这篇作品,一是要用“整体感悟”的方法,二是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到作品的真正内涵。这篇散文的倒数第一、第二、第四自然段,是作品的结尾部分,都是议论与抒情,多次谈到了“极致”这一观点,大自然的极致、艺术的极致,认为这是“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作者把整个作品归结到“极…  相似文献   

15.
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浅探山东青岛市城阳二中姜美春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对学生要求的是一种准确的“语言转换能力”,有人称之为“阐释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去表述而又不改变原意。高考说明中对这种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师行业是不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不是专业人员,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有人认为它是全专业,有人认为它是半专业或准专业,也有人认为它还不能称之为一种专业。在教师行业被视为或强烈要求成为一个专业的情境下,大多数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但极有可能成为“全专业”。教师专业化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专业化”系列问题的提出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高考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人生的第一次真正的战斗;有人说它是人生里的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有人说它是“黑色的六月”……不管它是什么,它来了.或者以相伴我们三年的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高考,我来了.我终于要见到这个三年来魂牵梦萦的“亲密爱人”.也许有一些紧张,也许有一些兴奋.我们约请了本刊核心作者、北京汇文中学的索金龙老师,给同学们送来了天底下最受欢迎的礼物,那就是微笑.希望大家别忘了把它献给高考.  相似文献   

18.
北京齐梅梅同学来信问: 怎样复习才能适应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答:“文科综合”,即政史地综合,是高考“3 X”方案中“X”的一种形式。“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政治试题与“3 2”模式中的政治试题相比,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怎样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新变化和要求呢?一、仍然要把学科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掌握好。有人认为,“文科综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说明学科基础知识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全面、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综合能力、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综观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政治试题,大多数都是以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来命题的。这突出了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从2003年的《考试说明》来看,今年高考政治试题仍会坚持“现实问题立意”的命题原则,迎着热点问题上。面对高考政治试题突出热点问题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今年政治学习中的热点问题呢?今年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两件重大事情,一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六大”,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人生的第一次真正的战斗;有人说它是人生里的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有人说它是“黑色的六月”……不管它是什么,它来了,或者以相伴我们三年的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高考,我来了.我终于要见到这个三年来魂牵梦萦的“亲密爱人”.也许有一些紧张,也许有一些兴奋.我们约请了本刊核心作者、北京汇文中学的索金龙老师,给同学们送来了天底下最受欢迎的礼物,那就是微笑.希望大家别忘了把它献给高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