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孙喜杰  吴瑶 《新闻窗》2009,(6):59-60
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的现状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说:“新闻学的核心就是采集和讲述故事,这个故事必须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柏拉图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所以,新闻故事化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的最爱,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提升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宁 《视听界》2014,(2):105-105
评论体现媒体的品质、深度、风格,赋予新闻资讯浓郁的人文色彩。近年来,电视评论节目日渐式微。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过程来看,长期以来受到较多管控约束,嘉宾也自觉形成了“评论尺度”,在评论时不温不火,很难凸显个性,独到的观点更是难求。嘉宾评论沦为“卖口水”,谁还买账?以江苏城市频道评论节目《新闻夜宴》为例,2008年元月1日开播,节目评论员汇聚了各媒体名嘴、各界精英及高校知名教授。开播伊始,节目收视率飙升至之前同时段的两倍。然而,运行两三年后,节目遭遇选题瓶颈、评论口水化、同质化栏目越来越多的尴尬。虽然节目经历了种种创新改版,收视率终究江河日下。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和新闻资讯节目放在一起考核收视率,使得纯粹的电视新闻评论逃不过被淘汰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在媒体竞争日渐“白热化”的背景下,全国有半数以上的电台经营困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播节目质量偏低。笔者结合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广播节目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频率和节目,做到新闻节目民生化、文学节目原创化、经济节目资源化,节目形式时尚化、灵活化、延伸化,以此在频率及节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广播节目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4.
语录     
《档案管理》2006,(5):94-94
在化面前谁也不能做老师! ——凤凰卫视为余秋雨先生主持的化节目做的一则广告  相似文献   

5.
张颂 《传媒》2003,(3):21-22
目前,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行业,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很多年轻人向往它,想走上这个岗位;广大观众也喜欢主持人节目。节目主持人大多比较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希望成为“名主持人”。有些节目主持人确实主持得不错,名气很大,拥有一大批观众。但是,也有一些节目主持人,自我感觉良好,却并不受欢迎。原因很多,而走上了演艺化的道路,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飚 《声屏世界》2005,(7):22-22
广告品牌既可以是一个电台,一个频率;也可以是一个节目,一个专栏。有观念认为。品牌节目就是高品位的节目.一个电台只要有几档高品位的品牌节目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目标受众的不同决定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节目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任何档次的节目都可以因为独到的特色产生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节目。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这三个方面。“谁在说”是主持人的特色差异:“说什么”是内容的特色差异:  相似文献   

7.
周芳  曾荣 《今传媒》2020,28(1):107-109
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对机器人格斗节目进行研究,重点讨论其形式、内容、功能、审美等方面的变化。机器人格斗节目的屏幕化“返场”既是智能时代的特色,又是在历时性视角中不断更迭变迁的实践产物。节目从擂台走向舞台、从比拼竞技到重视演技,受众也从窄众起于大众化,节目的美学呈现也从暴力美学延伸到人文情怀领域。机器人格斗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娱乐化、戏剧化,使节目本身的竞技性被其他“看点”覆盖和消解,其所具有的功能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从知识科普走向大众娱乐,其机器人“车库文化”也逐渐消融为一般意义上的“围观”。  相似文献   

8.
节目形态同质化,节目内容低谷化,传播内容“审丑化”与“弱智化”、传播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普遍的诟病。  相似文献   

9.
蔡星 《视听界》2000,(5):29-29
专栏化的广电节目,随着广电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受众和广电人的重视。搞好专栏建设,提高专栏质量,对县台来说,有一个“为什么要创办‘名’‘优’专栏节目,按什么样的标准、怎样创办‘名’‘优’专栏节目”的问题。一、争创“名”“优”专栏节目的必要性。1999年度,我们台推荐2个专  相似文献   

10.
李蔚 《声屏世界》2010,(12):29-30
在法制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法不容情”。这是由法律所具有的客观、公正、严肃性所决定的,谁也不能因情感而任意改变。但是.“法不容情”不排斥法制节目主持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法理之中.也不排斥主持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主持之中,因为情感语态的表达更容易使法制节目的内容被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崔健  申玮 《视听纵横》2009,(1):96-97
方言节目刚刚兴起的时候,曾经有业内人士预言这一类节目不会长久,但是几年下来,这类节目依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且经过不断的演变,我们的电视节目开始出现了“泛方言化”的情况,也就是说除了所谓的“方言节目”之外,方言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节目元素,渗透到了各种类型的节目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2004,(2):68-68
2003年6期《现代传播》陈芳的《论电视引进节目的“本土化”》,对外来节目的形式、内容的加工和对外来节目样式的消化吸收作了阐述。对引进节目中原片主题准确的阐释、立意精确的表达、形式风格的理解把握等都是要通过进行“中国化”式的语言转换和拆解来完成。这个语言转换与拆解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引进节目的接受、理解和喜爱程度。“本土化”绝不仅仅是局限在节目外在样式的加工上,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对外来节目的思想内容进行“本土化”加工。东西方民族在政治观念、历史观念、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在电视节目中也得到了表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引进的大型专题片《千年沧桑》了。这是一部完全由美国人拍摄的关  相似文献   

13.
娱乐节目中选秀节目的收视率最高,影响力也大.本文从选秀节目入手对中国媒介产业文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节目内容“俗”化、缺乏本土化创新以及人文内涵缺失的文化现状,最后对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吕萌  丁一 《视听界》2006,(1):17-18
“真人秀”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从电视节目理念看,以前的电视节目纪实类节目与虚构类节目的区分非常明晰,而在“真人秀”节目中,这种界限已经被打破,它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构类节目的综合体;从节目形态看,“真人秀”节目广泛吸收了电视剧、纪录片、益智类节目等多种节目样式。真,体现节目纪实特色;人,是节目的核心;秀,是手段,意味着节目需要靠虚构的规则来完成。火爆2005年整个暑期、余波未平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使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进入了一个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特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梨园春”节目办得好 ,改版前不错 ,改版后更好 ,但就本人而言 ,最喜欢的节目是戏曲擂台赛和名家名段欣赏。因为期期都有新面孔出现 ,不但使戏迷们大饱眼福 ,精神振奋 ,而且对弘扬戏曲艺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阳市水利局陈明哲……“梨园春”刚开播那阵 ,我们家为争电视差点生大气 ,我爹要看“梨园春” ,我儿子不愿意 ,结果俺爹把电视机一关 ,拿着遥控器走了说 :“不叫我看 ,你们谁也看不成。”气得我们直瞪眼 ,在他的强制下 ,俺全家现在居然都成了“梨园春”的戏迷了 ,不知道这个节目咋这么带劲……———漯河市舞阳县王铁柱…  相似文献   

16.
谁在看?     
北京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谁在说》,望生义能猜出那是一档谈话节目。对于观众来说,一档谈话节目中,是谁在说很重要.不妨看看今天是谁来说——如果觉得说话的人有意思,我们自然就选中了这个频道,就会让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升上去。所以,选“谁在说”来做栏目的名字,让电视制片人煞费了一番苦心。  相似文献   

17.
“英雄”、“我最威风”成了湖南卫视2006年的一大特色。这种“英雄化”效应经过《谁是英雄》系列节目的一路推广.终于在2006年的“吉列威锋英雄会”上达到了一个高潮。《谁是英雄》缘何能异军突起,制造出新一轮的草根狂欢?笔者试从机构.文本与受众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力图阐释该电视文本流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广播信息的三大支柱节目之一,社教类广播节目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突出的功能和效力,它与新闻类、文艺类等其他两大支柱节目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同时更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多向度的发展趋势。因此,众多广播电台便将重视和发展社教类节目作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前不久,笔者参与了2002年度“陕西广播电视奖”广播社教节目的评奖工作,有幸接触到了大量的广播社教节目。对于目前广播社教节目的基本态势及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金磊 《视听界》2006,(1):27-28
电视竞赛节目在中国萌生已近十年起先只是国外类似节目的微缩版,随着意识形态的开明,竞赛节目的知识性逐渐显示出它的魅力。我将电视竞赛节目分为三个演进的段落进行阐释,它们是延续着并逐渐进化的,日渐成熟。一、题与答题电视竞赛节目通常以“出题”、“答题”为基本结构,围绕“题”进行可以预设的节目程序。这类节目较早的有《正大综艺》,其中有关国际旅游的异域问题因为有些仅是常识,可以用常理来推测所以并不难。主办方之意也不在难倒对方,而是在调动大众找寻答案的乐趣。这类节目本质上不算是真正的竞赛节目如《鉴宝》,它的“题与答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季播模式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这种符合市场化要求的节目编排策略。国内少数频道进行“季播模式”的成功证明其中国化具有可行性,但推行“季播”并不只是某一种节目或某一环节的运作方式的变化,它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而目前国内的“季播模式”还存在很多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