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第一场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初的重大事件.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抗美援朝决策是必要的、正确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最长中国人民志气的一场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虽付出了重大代价,但这场战争对新中国,对整个世界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  相似文献   

3.
《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 ) ,这四种史料都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最基本的资料。从总体来说 ,这四种史料的价值都很高 ,但就具体而言 ,他们又各有千秋。下面我就有关甲午战争的记载对这四种史料的价值做一简要说明。首先 ,谈谈《清德宗实录》和《光绪朝东华录》的优缺点。清朝对撰修实录非常重视。按清制 ,每一帝死 ,嗣位之君即设馆为之编修实录。清代历朝实录按年月日编排 ,其记载项目相当广泛 ,涉及该朝政治、军事、财政、文化、对外关系等各方面 ,内容极…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相似文献   

5.
由于清政府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王帅 《华章》2011,(30)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在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之间开展的大规模战争.从文化学角度分析,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交战双方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军事文化的对抗.最终影响战争走向的,正是双方完全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现代东北亚区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历史标志,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因此中日甲午战争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三十年来随着新史料被发现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进行概要与综述,以便使学术界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近三十年来国内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是一场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坚定的对外扩张和侵略的国家意志,以及神道文化对天皇制政府的坚定维护,使日本国民在国家意志的指挥下形成了国民普遍的进取心。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安于现状、消极隐退、保守封闭,空谈"义、理",较少研究维护"义、理"的方略,这注定清政府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战争意志,进取的大国精神。清政府的腐败和战争意志的薄弱以及国民精神的颓废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是构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得出,国家意志的正确和坚强以及国民精神的奋发向上也是硬道理。这也是维系一个国家能否由弱到强,长盛不衰的永久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欧洲列强对甲午战争的态度和同时期诸列强在其它地区的矛盾与角逐有机地联系着。当时英俄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列强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如不能说英国一贯支持日本侵略朝、中;也不能概括为沙俄一直反对或抵制日本侵华。欧美列强的纵容或支持,是日本胆敢发动甲午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把“三国干涉还辽”说成“丑剧”值得商榷。把“以夷制夷”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也是谬误的。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次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日本与远东格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材中没有系统的论述,笔者拟作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时间跨度比较长的重要历史事件,传统的观点都将洋务运动的终结时间定在19世纪90年代,即以甲午战败为标志。由此,“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一说一度成为历史的定论。然而,近些年来,通过对许多清史资料的发掘证实,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仍在继续,呈现深化的趋势,并与甲午战后风起云涌的变法思潮产生某种程度的合流。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54):138-139
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虽然中华民族最终赢得了尊严、独立与解放,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依然未达到足够富强的发展阶段,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还未彻底完成。因此回顾甲午中日战争,深刻反思中国遭受侵略的各种因素,总结由此带来的重要启示,对完成振兴祖国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京师的安危是时局的关键。日本的战略目标在于攻占北京,压迫清政府投降.马关议和时又以进攻北京相威胁,旨在挟制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从“宗社为重,边徽为轻”的观念出发,以“保全京师根本”为目标,屈辱求和,终以割地赔款的惨重代价换来京畿安全和“十数年无事”之“和局”。以至丧失天下人心,自取败亡之道。康有为等人的“迁都”之论代表了当时士人关于都城问题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16.
甲午战争时期的上海民众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在冲击日侨企业,迫使日侨回国、巩固海防、清查奸细、运输兵员军械、加紧军火生产、筹款救治伤兵、反对议和坚持抵抗诸方面均有强烈的反应。《马关条约》签订后,上海实业界人士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呼声更是启动维新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的保台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甲午战争时期,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不分畛域,积极参与筹划台湾防务,协济饷械,支持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并开展一系列旨在保台的外交活动,在爱国官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在参加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消解诗人的激情,他仍抱着对现实的无尽关怀,写下了《悲平壤》等7篇反映甲午中日战争的诗歌。甲午战争的历史经过诗人情感的浸泡,结合其丰富的想象,便幻化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事件、场面和细节,从而建构成从属于诗人的目的和意义的艺术世界。在对历史真理、真相的艺术概括中,不但表现了诗人对于这场战争的强烈感情,而且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的反感、批判和对新制度的渴望、景仰,反映了近代维新派变法图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的事实,并不能说服严复去肯定明治时期的日本已经步入近代文明的行列,从而成为中国师法的榜样。他是用文明的标准来衡量中、日两国的进化过程,中国的近代化成果虽然不如日本,但那是因为中国自身问题造成的,而日本的维新本身也有问题,未必尽符合他的文明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西太后集团和蒋介石集团在两场对日战争中的表现和异同, 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