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旌旗彩虹,没有喧嚣锣鼓,没有仪式讲话,这里依然鸟鸣柳绿,小泉潺潺,游人闲逸.在太原市湿地公园南门,一场形式别样的展览悄然拉开序幕.“村民乱抢乱占土地”“去档案馆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始土地证”“有了这张土地证存根,这场风波终于可以平息了”……  相似文献   

2.
<正>这份《土地房产所有证》房产证、土地证合二为一,正本和存根完整,是目前泸州发现的最完整的20世纪50年代"土地证",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土地房产所有证。1950年11月,为了规范土地登记及发证工作,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下发《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规定:"凡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的地区,为切实保障土地改革后各阶层人民的土地房产所有权,巩固与提高农民生产情绪,不论农民新分的土地及原有土地,均应一律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简称土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问世200多年在民间广为流传,享有盛誉。凡读过这部书的人,恐怕最令人过目成诵的,当推第四回“护官符”上那四句俗谚口碑了。其不知,这是一张残缺不全的“护官符”。这张残缺不会的“护官符”虽然读起来脍炙人口,形象地概括出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编辑,任务之一,便是把作者原稿上或大样上的错别字改正过来。编辑如何把住错别字这道关呢?我的一点儿体会是: 一、注意形声字的“意符”。汉字当中,大量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声音的“声符”和表示意思的“意符”两部分组成。如:根、龈、银、垠、很、狠……这些字中,“艮”字便是“声符”,而其余部分为“意符”。稿件或大样中的“别字”,绝大部分是由  相似文献   

5.
杨惠 《新闻窗》2007,(3):106-107
一历史上的贵州,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或者叫“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对贵州了解不多,或者一知半解的人,只知道贵州是一个瓶子、一间房子、一棵树。“一个瓶子”就是一瓶茅台酒,“一间房子”就是遵义会议的城楼,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结合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结构”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汉学界习惯于将形声字的两个或数个构形单元分别称为形符、声符或形旁、声旁,至于形声字的表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关心。相反,形声字中形符表意、声符表声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了定论。通过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形声构形法的造字原则是意纲声目。形声字构形单元中人们习称的“声符”,其实是意符。形声构形法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地造字,而是运用意象思维在构词;属于一种汉语构词法。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遇到一件难事,学校正在修建的教学科研楼由于没有土地证,被迫停建。要解决此事,必须提供相关资料重新办理土地证,因此学校派员前来四川省档案馆查找。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原为四川省林业学校,2001年并入四川农业大学。合并前,该校区只有林权证,合并后,也未办理土地证,林权证也未更改名称,仍为"四川省林业学校"。按照最新国家城乡规划法规定,只有林权证的土地上不能修建教学科研楼。经咨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的内容,即“说什么”,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即“怎么说”,是表达层面。一部记录片的叙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故事是怎么讲的,在纪录片中结构通常是叙事最直接、  相似文献   

10.
张泽渡 《大观周刊》2012,(39):6-6,39
汉学界习惯于将形声字的两个或数个构形单元分别称为形符、声符或形旁、声旁,至于形声字的表义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关心。相反,形声字中形符表意、声符表声的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了定论。通过现代语言学方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形声构形法的造字原则是意纳声目,形声字构形单元中人们习称的“声符”,其实是意符。形声构形法实际上已经不是简单地造字,而是运用意象思维在构词,属于一种汉语构词法。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今天》这个节目你看了吗?”“看了,”“看了”,“一天不拉!”作为这个节目的编辑,没有比听到这些更受鼓舞的了。 1987年10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每晚7点30分播出的《历史上的今天》节目,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来信来稿从全国20多个省市飞来。有的观众评价这个节目“办得有味”、“和新闻联播一样吸引人”;不少观众盼望编辑们“寄一份解说词来”,或者“把解说词汇编出书”。李鹏代总理在参观彩电中心时,也说这个节目办得好。人们时常会问我们,你们怎么想起办这么个节目的? 让观众形象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2.
所谓纪录片,首先是“真实”,所反映的事件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但是,它又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它可以让已经消逝的事实“再现”,即可以在事发现场或者模拟现场,让当事人或者模拟当事人,按照曾经发生的情景,真实地演示。这种表现手法,即所谓“真实的再现与再现的真实”,兼容了纪实性与艺术性,把真人真事真实地还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再现事实的真实。对此,长期以来就有不同意见。反对者认为,这样做已经不是“纪实”,而是“虚构”,是“矫情”,违背了真实的原  相似文献   

13.
刘野 《大观周刊》2012,(9):68-68
产权制度是基础性的经济制度,其在对经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又构成了市场制度及其他许多制度安排的基础。土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利益分配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土地发展权的配置要求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达到社会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统一。我们可以从英、美两国的土地发展权权属归属上归纳出土地发展权配置的两种方式:一是土地发展权同抵押权、地上权等一样,归属于土地所有权人;二是土地发展权一开始就属于国家或者政府,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若想改变土地用途或者利用强度,必须向政府申请或者购买土地发展权1。土地发展权归属于国家或者土地所有者其权利义务关系如何配置呢?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一切着眼于建设”,是个大主张,大原则,朴素得像句大实话,却又是一个深刻的时代主题。提出“重在建设”的现实背景是:社会主义需要更加扎实,更加有血有肉地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中华民族,这个勤劳、智慧、已经选择到最好社会制度的最大民族,亟须以建设求生存,以建设求发展,以建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出“重在建设”的历史背景是:新生的  相似文献   

15.
所谓破损纸质档案是指由于保管不善而发生霉烂、污染以及利用过程中人为原因造成撕裂、残缺的档案.如我县的部分《土地证》(全称为《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档案即是典型的破损档案,因其形成的时间早(1950年),又加进馆前保管不善,破损比较严重.为更好地发挥这部分档案的作用,前段我们对这部分破损比较严重的1800余张《土地证》档案进行了修复.现将修复的做法及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马敏 《中国新闻周刊》2014,(8):I0008-I0010
“诸卫错于州县,千屯遍列原野”。600年前,朱元璋就看中了这片土地,建立起300多个军屯垦荒备战;今天,贵安新区在这片土地崛起,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天然地理环境的必然,更是国家战略的彰显 到处都在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基地已经全部开工;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的厂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今年6月底产品就会下线;花溪大学城已经初具规模,一个新的学期又将开启;园区路网全面铺开,“八纵四横”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17.
信息的传播离不开符号,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都是通过各种符号来传达信息和观点.“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①同样,《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也是通过各种符号综合建构的.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根据符号同它们所指示的对象物发生联系的三种方式,将符号分为图符(icon)、标志符(index)、象征符(symbol)三种.图符又叫相似符,主要通过表征物和对象的相似之处来代表事物,标志符是通过表征物与对象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来代表事物,象征符是通过一个法则或者违约的作用表示对象的符号.  相似文献   

18.
李艺英 《出版经济》2002,(12):35-38
只要我们正视现实,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信息技术——电脑与因特网悄悄改变世界的脚步。这种改变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深刻与全面,恐怕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够与之比肩。在这个“网络时代”,各种出版物和编辑山版工作的网络化也是不可逆转的,正如有人戏言,只有被动地被“一网打尽”、或者主动地“自投  相似文献   

19.
进入90年代以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山西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着手进行国有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当前全省国有土地使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这一改革。 山西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土地使用上的“双轨”制。其表现是原划拨形成的“存量土地”长期无偿使用,而新增形成的土地即“增量土地”(除法律规定实行划拨的以外)实行有偿使用。二是不完善的“增量土地”审批制度。其表现是“出让”土地的“划拨”处置,即土地审批者人为地将本应“出让”的国有土地按划拨土地批给土地使用者,化“有偿使用”为“无  相似文献   

20.
2009年6月的一天,一位查档者拿着一张十分破烂的土地证来到成都市国土资源档案馆,要求查阅有关该土地证书的发证档案。据查档者介绍:他的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