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的威力正在不断增强,成为舆论监督阵营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媒体发展历史不长,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健全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集中研究探讨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核心功能之一,中国主流媒体在长期实践中对舆论监督形成较完整的理念与规范,然而互联网技术变革推动传统认知及实践发生重构.本研究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18家媒体调研发现,网络舆论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态,其地位和价值均有所上升.舆论监督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越发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运用于监测舆情及媒体议程设置中.同时,不少主流媒体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搭建网民互动渠道、尝试建设性舆论监督、形成"闭环"机制等.本研究建议为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合理松绑并鼓励进行国际舆论监督,引导全民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形成主流媒体和网民多层级、去中心的泛众传播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互联网媒体的独特性质,其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孙志刚案件”、“宝马撞人事件”等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经典案例。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的讲话中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融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正向的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监督既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又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时效性的不断增强、渠道不断增多,使得舆论监督走向误区,异化成舆论审判。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融媒体时代改变了舆论传播速度和生态、媒体的利益驱动更加明显、互联网舆论主体多元化和相关法律对舆论审判规制方面存在缺漏。针对此,可以通过加强虚假信息识别能力,实时监控舆论;明确媒体从业原则,提升其媒介素养;提升网友素质,优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进行网络监督的方式对舆论审判现象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5.
黄晓冬 《青年记者》2016,(14):75-76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能.电视新闻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往往能以平民的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通过有说服力的素材反映某一问题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并揭示事物的本质,为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但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新兴媒体在计算机、手机终端、平板电脑等数字产品的沃土上蓬勃发展,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盛.相对于电视新闻受播出平台、播出时长、播出地域的限制,互联网因其自由开放,舆论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且互联网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这使网络舆论监督在公众参与度、便捷性、及时性上都比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更有优势.面对来自网络监督的挑战,电视新闻要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取长补短,寻求突围.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传统媒体无法发挥的作用,在监督中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起步晚,普及率低,所以网络监督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以"华南虎照"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实现网络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中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源 《当代传播》2002,(6):64-66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体。本旨在初步分析网络监督对传统舆论监督 冲击,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压力,探讨网络自身开展监督的优势和劣势,对初生的网络监督的现状作一个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社会,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人民群众有了越来越多的直接发表意见的平台,可以直接参与到舆论监督中,行使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球信息传播模式进入革命性的“自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圈出现官方和民间两个重要的舆论场。党报媒体矩阵传播平台强化舆论监督职能,担当助推党委政府工作的“监督员”、网络“谣言粉碎机”和网络杂音的“定海神针”,实现两个舆论场的统一和共振,让正能量和主流舆论占领阵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舆论表达的重要平台,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以网络上出现的舆论监督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内在原因,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杭州飙车肇事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使得这起交通事件演变为一起社会公共事件,并对司法审判形成不同程度的舆论压力.互联网信息时代,舆论监督司法已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旦事件引发公众"情感沸点",网民就开始自身"设置议程",新的网络民意引发主流媒体关注然后继续在网络上形成更大的民意,这种螺旋式的舆论监督方式已成为近期常态.如何看待这种新的变化并把握其特点,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浅谈网络舆论的双面性和社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朝颖 《今传媒》2009,(9):84-85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舆论监督的本位回归,网民就成了舆论监督的主体之一,但是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却出现了角色错位、越位等现象,因此网民应该树立其舆论监督的角色理念,明确角色的定位,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2.
6月20日,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通过网络论坛与网民对话一周年。媒体围绕着这个时间点,就互联网反腐、网络舆论监督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而就在此前后,政府对网络出台了两项管理措施,均引起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响。这两个事件把政府如何管理互联网的问题,摆到了政府相关部门面前。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民众参与到媒体舆论的监督中来,从而把舆论监督推向了新阶段.而值得思考的是,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变得弱化起来.近年来,多起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如"周老虎"事件、汶川大地震救灾帐篷事件,最先都是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再由传统媒体介入.这些现象都表现出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缺位.  相似文献   

14.
周立  陈啸 《新闻知识》2012,(8):36-37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为网络环境下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之间冲突的平衡。在网络环境下舆论监督出现许多新的特征,这使得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侵犯以及司法独立对舆论监督排斥的现象呈多发态势,本文的重点就是对协调二者之间冲突提出合理的建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目前我国网络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新特征;其次探讨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冲突及其产生原因;最后从司法活动、媒体和公众自身三部分为切入点,提出实现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平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璐 《新闻世界》2022,(6):19-22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不少地方新闻网站开始进行“网络问政”的探索。2013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依托中国宁波网建立了宁波市网络民生服务平台——民生e点通。多年来,民生e点通有效促进了网络问政工作与媒体舆论监督有机联动:问政平台为舆论监督报道点题,媒体监督作为一种第三方力量推动网络问政工作发展。双方形成良性互动,产生“1+1>2”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网络、多媒体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受众逐渐被网络化,电视和网络舆论出现连通与对接。舆论监督,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重要职能,但当前网络媒体在此方面越来越起到某种程度的引领作用。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形态的改变,也深刻变革着我国舆论监督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舆论监督的功能在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不仅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而且互联网的监督功能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大众参与性,许多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舆论监督往往发端于互联网.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体的有效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亦称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表达社会普遍性意见,并以此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网络舆论监督即广大公众利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实现监督。网络传播的出现彻底地打破了“子弹论”、“皮下注射论”,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已经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日趋成为重要的舆论监督力量,我国传媒舆论监督报道格局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形成了立体式的舆论监督路径,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监督力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遍应用,网络正在逐渐成为公共热点事件和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和人们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公共热点事件频繁出现,很多地方性质的事件通过网络发展为全国性的话题。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对这些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和舆论监督。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针对公共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