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史上对六艺有不同的解释,马一浮从六艺所蕴涵的三个层次:六艺之书、六艺之文、六艺之道,通过从历史文本知识到义理价值原则的创造性诠释,重新阐发了六艺的内涵,并揭示出六艺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为中国现代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学创始人之一,1939年夏,马先生于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导引人群“复性”,书院之施设是马一浮先生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笔者拟就“复性”思想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整合试作一商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乐山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众多政府机构、教育机关、工矿企业的迁移目的地。1939年3月至1946年3月,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主讲六艺之道,刊刻儒家典籍。马一浮的办学历程、交往生活,深刻展现了他的儒士精神与民族大义。也反映出他为实现儒家教育理想、繁荣近代四川教育、保留传统文化种子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939年夏,马一浮于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导引人群“复性”,书院之施设是其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笔者拟就“复性”思想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建所可能形成的建构性意义作一商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与别人相比,梁启超晚年对国学的态度以及治国学的方法都颇有特色。近代大变革时期,梁启超等对国学的思考反映出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时代话题,梁启超的国学观对我们现在依然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一浮创办并主持"复性书院",是现代新儒家及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值得留意的一个事件.正当外敌凌侵、国是蹇难之际,马一浮秉承宋儒体认义理,明心见性,躬行践履精神,仿效宋代书院规制,坚持学术独立与自由讲论,刊刻儒林典籍,阐明中华学术之原流,赓续先儒之坠绪,弘扬中华民族志气.从这段经历中可窥见马一浮先生的文化理想及学、思、行并重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一浮创办并主持“复性书院”,是现代新儒家及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值得留意的一个事件。正当外敌凌侵、国是蹇难之际,马一浮秉承宋儒体认义理,明心见性,躬行践履精神,仿效宋代书院规制,坚持学术独立与自由讲论,刊刻儒林典籍,阐明中华学术之原流,赓续先儒之坠绪,弘扬中华民族志气。从这段经历中可窥见马一浮先生的文化理想及学、思、行并重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认为,国学具有三大功用,一是可以培育爱国情怀,二是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三是可以塑造国民道德。学习国学应该重视小学,因为精通小学是学习和研究国学的基础。章太炎的这一"国学观"对我国的当代教育极具启发价值。文章从学习国学是为了开通智慧、小学是学好国学的基础、读史是为了树立爱国之心、道德教育要注重践行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今天的国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任秋霏 《文教资料》2012,(25):104-105
本文从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客观评价了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并讨论了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传媒舆论的重要性有两个经典比喻:一是“社会舆论的纸币”,二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在公民社会中扮演着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正确舆论的传播可以凝聚人心,而错误舆论的蔓延则会混淆视听,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闻传媒对公共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文章通过对舆论引导的理论溯源,重新认识后现代文化下传媒舆论引导的重大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期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汉字和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其他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因停止使用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汉字则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汉字长寿的原因,让我们看到文化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而日趋成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字和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其他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因停止使用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汉字则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汉字长寿的原因,让我们看到文化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而日趋成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语词语,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状况。本文试从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四方面探讨汉语词语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浅析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字与文化关系密切 ,文化是造字的依据 ,汉字可以充当研究造字时代社会状况的材料。除了记录语言 ,汉字还有许多其他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演进的方向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文化的创新.要实现文化的创新就要培养政府和民众健康的文化心理,培育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利用现代技术,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把文化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在这些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里,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愿望信仰等文化因素。因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透过古代优美的节日诗歌,可以大致了解到古时的一些风俗以及古人的社会生活,体会到古代诗歌中的节日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8.
中日文化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邻、人民之间的往来,一直都有着非常深的渊源,尤其是在音乐领域。当今日本对我国古典艺术的传承刚好为考察我国古代音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日本能乐就是中国文化对日本音乐方面影响中表现较为突出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汉语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方面,阐析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女史家班昭补作《汉书》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即公元93年其兄班固去世以后;而东汉明德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是在汉明帝永丰十八年,即公元75年左右。据此明德马后的著述比班昭提前约20年之久,应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史家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