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析"诚意伯"     
刘基以诚待民、事君、治国、治军、治文,无愧于"诚意伯"的封号."诚"是刘基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阶段,对刘基文化,特别是"诚"文化,有必要加以发掘、研究、开发和利用,以诚立人、立业、立校、立市.  相似文献   

2.
儒家"诚"范畴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3.
金元之际文坛领袖元好问所提出的"诚"本说,在当时有相对较高的理论价值.而随着理学影响在北方的逐步扩大,代表性文论家如许衡、郝经、姚燧等所持的"理"本说,成为蒙元初期更具影响力的观点.然而,两相比较,"诚"本说却比"理"本说更符合文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是儒家的道德哲学范畴.北宋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家的主要奠基人--程颐和程颢,其关于天道,人道以及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诚".他们认为"诚"是天理的根本道德属性;是人伦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今天,研究和弘扬这一思想,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21世纪社会文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品德基石.我校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贯彻<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中,针对学校实际,以"诚信为本",开发了"五信成才"教育,即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引导学生以诚做人树立信心、以诚感人增强信任、以诚待人打造信誉、以诚为人坚定信念、以诚动人激活信息.使学生实现身与心、智力与品格、个性与特长的综合发展,为迎接未来人生的挑战奠定坚定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6.
"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既符合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又适合互联网文化.在互联网文化环境下,"诚-忠"互动关系营销模式的循环运作,"人品信任"是关键,需要提高企业及其营销人员的人际信任水平,需要培育顾客忠诚度以及对顾客忠诚度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笔者认为,除了必备的"科学知识基础、组织管理能力、广泛兴趣爱好"外","诚、真、爱、信"是班主任应用始终保持的宝贵品质.  相似文献   

8.
孔子崇尚真.认识论上,孔子追求真知识,要求认识主体具有实事求是的真实态度,并且反对主观独断.政治领域,孔子强调政治理想的历史真实性,治国措施上以名究实,回归真实,政治实践中坚持面对事实、坚持真理.日常存在中,孔子以"真"为范导原则,注重培养自我真诚的德性,主体交往中以"诚"待人,"真"的观念内在于个体存在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曾立  王光红 《茂名学院学报》2007,17(5):43-45,49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把道教和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指出"诚"是天道与人道的共同品质和最高原则,将其提升到了道德哲学的本体论高度,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儒家心学一系的基本思想进路,在于寻求意识主体的落实,并最终在人的内在性上找到其确立的根基作为最高本体.这种本体不是一个现成的他者,而是一个敞开的,由人的直觉体悟、并由此而得以成立的.通过对<中庸>一文中的核心观念"诚"的考察,认为"诚"是<中庸>所建构的世界的奠基性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成为儒家心学的理论雏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