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38-140
1939年是晋冀鲁豫边区大灾之年,这年7、8两个月,一场特大水灾席卷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给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面对破坏力极大的水灾,晋冀鲁豫边区采用标本兼治的两套治理措施,充分调动了政府、百姓、乡绅、商人等诸方面的力量,展开了力度相当大的救灾和治理水患运动。边区政府减轻灾民负担,加紧拨粮拨款;平抑物价,发行新币;勤俭节约,社会互助;转移难民,发行公债;赈济灾民,并将救灾与生产结合起来,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抢种补种,发展生产;安置灾民,发展合作社;发展工商副业、合作社,大力展开堤树等植树活动。在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战胜了六十年一遇的大水灾。所以理清1939年晋冀鲁豫边区的水灾治理情况,对治理水患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的移民运动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边区有大量荒地,但劳动力缺乏.为吸引边区外来的难民、贫农以及边区地少人多区域的人民移入垦区从事开荒生产,边区政府开展了移民运动。在1938年以后的五年中,迁入陕甘宁边区内地的移、难民,总数达10多万人。边区政府对于安置移、难民的工作非常重视,自1940年3月到1943年3月先后发布了关于移、难民的决定,实施办法等文告五次,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也颁布了关于要奖励外来移民,实行救济外来的灾民、难民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4.
1945年苏皖边区发生特大灾害,由于边区政府甫经成立,财力匮乏,为帮助群众渡灾自救,边区政府决定成立救灾委员会并于1946年委各行政专署发行"苏皖边区救灾公债券"。公债券以自愿认购为原则,力倡社会各界开展救灾工作。其中40%用于直接救济,60%用于以工代赈。虽然救灾工作时间紧迫,且具有明显的应急性色彩,但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仍然组织有序。发行公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不仅帮助边区人民顺利渡过灾荒,也为华中自卫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嘉庆六年六月,京师、直隶突发特大水灾。安辑外出灾民、稳定地方社会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绝对主导作用。政府应对两大难题的理路为:以州县散赈为最重,防止灾民流动性的产生,并力争吸引外出灾民回乡;中央政府保证物资及时、足额调拨,开展大规模以工代赈。同时,嘉庆君臣力主消除灾民留养、遣返中的强制因素,坚持灾民自行回籍生产;对基层社会因利益引发的矛盾纠葛,特别是张贴匿名揭帖、京控、求赈等非常规诉求,不泥成例,高度关注。以上策略成为保证救灾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边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又从中做梗,破坏救灾工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胜利战胜灾荒,保障边区人民的基本生活成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必然要求.边区政府采取紧急救济灾荒,号召各地踊跃募捐,调剂余缺,发动运输、纺织等使边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成为根据地时期抗旱救灾工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政府和社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工作,灾民也采取了力所能及的自救措施,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救灾效果很不理想,饿殍遍地、人民流离失所。本次旱灾救济工作,在防灾方面的教训是能够抗御旱灾的水利设施严重废弃,面对旱灾,广大人民束手无策;同时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民间存储虚空,无力应对连续四年的大灾。在救灾方面的教训是政府忙于战争,无心也无力救灾;交通不善,严重地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开展,土匪横行既加重了灾荒的程度,也限制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民主革命时期是一个灾荒的年代,也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依据所面临的实际自然灾害状况、所拥有的救灾条件和物资储备,探索总结出了以自力更生、生产救灾为核心的多种救灾政策,主要包括粮款赈济、厉行节约、社会互助与社会救济、灾民安置、捕蝗以及水利建设等政策.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取得良好的救荒实效,各根据地政府在具体的救灾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自然灾害特点及不同的政治及物质条件,分别侧重不同的救灾政策,并使之各救灾政策相互衔接,协调配合.各根据地政府对于救灾抱有必胜的信念和态度,将救荒上升到政治高度,使之政策得以有力实施.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疯狂地对中国大肆搜刮。同时,席卷河南全境的自然灾害发生了,人祸和天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国民政府设立救灾机构、拟定救灾办法,采取急赈、调粟等救灾措施,对拯救嗷嗷待哺的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错失救灾的最佳时机,加上官员的贪腐、麻木等行为,以至于危机给灾区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后人对这场危机进行了无尽的反思、认真的研究,以吸取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0.
1940年鄂豫边区开始执行党的减租减息政策。在边区“双减”运动开展过程中,农民对这一政策呈现出不同的心态。本文在展现鄂豫边区农民对“双减”的复杂心态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边区党委和政府在克服农民中存在的消极心态、引导其积极心态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从一个侧面展示出鄂豫边区党委和政府在“双减”运动中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近代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在全部救灾主体中,政府居于最关键的地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近代官府对安徽灾荒的救治,既有兴修水利、农业推广、植树造林以及储粮备荒、兴办农村合作事业等防灾减灾的措施,也有赈济灾民、蠲免赋税等救灾赈济之举,些措施对保障灾民的生活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代以前,今安徽境内发生水灾、旱灾、震灾、风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旱灾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水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历代中央政府重视救灾,采取蠲赈、仓储和治水等救灾举措,这些措施对纾缓灾情、救助灾民,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是边区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针对极端落后的卫生现状,边区政府成立后,克服一切困难,因陋就简办医院、推广卫生行政、创办医药合作社、发展医药事业,在落后贫瘠的边区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培养了大批医务骨干人才,开展群众卫生运动,以提高边区民众的健康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民生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5·12”汶川大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和社会危机面前,舆论平衡与否至关重要,它在本质上反映了各界的利益诉求是否一致,如若一致,则会形成抗灾合力;如若不一致,则势必对危机形势不利,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危害。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到全面展开救灾工作,政府、媒体、公众之间以灾民作为舆论的基本出发点,从根本上保证了整体舆论的平衡与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地区曾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救灾运动,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生活,使灾区群众顺利渡过了灾荒,取得了生产救灾工作的巨大成绩.在生产救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相关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解决办法,形成了宝贵的救灾经验,对今天的生产救灾工作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降,中原地区水灾频繁,且受灾范围广泛。洪水肆虐,冲没民众的田粮、衣物、器具、房舍。大量灾民风餐露宿,腹无食,体无衣,住无所,惨苦情形不堪言表。救灾贵在救急,为稳定社会秩序,救生保命,历代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想方设法筹集钱粮衣物等赈济灾民,尽可能地解决灾民的最低生存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固原的干旱水涝灾害频发。旱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频次呈递增趋势,且以夏旱最多,连旱现象不断;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往往集中在局部范围,导致部分地区偏涝,部分地区偏旱。水旱灾害导致人口伤亡严重,饥民流民增多,经济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灾民心理恐慌等严重后果。灾荒发生后,历代政府采取赈恤、蠲缓、借贷等救济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民间救助和灾民自救也是重要的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11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灾民达数百万之众.安徽气候多变,短时间的强降雨、连年水灾等自然因素,以及吏治不清、时局维艰等社会因素,导致灾情堪忧.对此,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了相应的救灾,包括筹款、筹物等.1911年清政府大厦将倾,新旧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救灾效果非常有限.以1911年《申报》的报道这一社会媒体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42——1943年国民党政府救济豫灾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1943年,中原地区遭到历史上罕见的震惊中外大灾荒。旱、蝗、涝灾接踵而至.挣扎于水深火热中的河南人民陷入更悲惨的境地.在此情景和国内外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及河南省当局调查灾情,制定救灾方案.筹集粮款、疏遣灾民、举办工赈、设立粥厂等措施在救灾初期曾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战火肆虐、政府腐败、财力困乏,各级官吏贪污中饱、地方富豪趁机盘剥等,人祸更加重了天灾。救灾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