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它像音乐中的休止符,它像图画中的空白。它是另一种表达与倾诉,它需要教育者认真思索:为什么沉默?沉默的另一面是什么?它合理吗?我们该如何引导?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应该深入人心了。但是落实的怎样?还需打个问号。经常看到一些打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幌子的课,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学生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说了、做了、想了、问了,但理性客观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就像三流演员演的一出戏,重形式、重套路,缺内涵、缺神韵。  相似文献   

3.
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致使学生主体意识旁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要唤醒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就必须消除学生畏惧权威的心理定势,帮助学生做“我性”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强化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在构建学习的阅读课堂活动中,养成探究性和创新性阅读为宗旨,注重生活化,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双边互动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4.
<正>文本是阅读的载体,也是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的基础。小学生每次与文本交流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时,或者听到老师"再努力一下"的评价时,内心都会产生强烈的"气馁"想法。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隐含的"精髓",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会造成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玲  孟亚 《教育探索》2002,2(7):65-67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交往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交往在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教育活动中互为主体的双方的关系也正是通过交往来维系的。鉴于当前教育中交往的实质性的缺失,我们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探讨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当今全球化发展和人自身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遭遇大学生主体的沉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主体性德育意图让大学生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分析沉默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推动主体性德育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7.
笔在央视3套“星光大道”栏目看到一参赛展示了这样一项“绝活”:他侧着脸在捉来的青蛙旁嘀咕了几句,青蛙就静静地睡着了;又轻轻拍拍鸭子,鸭子也像听到命令似的一动也不动,看上去睡得挺香。我有些在纳闷,这位先生真神了,有这么大能耐。后来,还是他自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自然界的动物都有这样一种本能,当处于紧张或恐惧的状态下,它就会装睡。我便思索:我们人类该具有相通的特性吧?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上个个生龙活虎、跃跃欲试?而回到我们自己的课堂却昏昏欲睡呢?看来,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课堂沉默是学生规避风险的必备手段,是参与课堂的一种方式,是体悟课堂的行为习惯,是对抗权威的自我保护。从教师层面分析,学生出现课堂沉默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忽视,对课堂沉默视而不见,惯常思维的限制以及主观意识的压迫。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思考,教师要体会人性本质,时刻尊重学生;善于运用语言,引导学生表达;衡量言说沉默,把握深切适度;注重情感交融,促进师生交往;预留时间空间,还原教育意义;养成反思意识,生成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9.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在课堂中存在学生沉默现象,这不仅使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下降,而且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因此文章对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沉默现象做了原因分析,分别从学生、教师、社会文化、课堂氛围等角度来解析,进而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琦 《林区教学》2021,(3):104-106
课堂沉默来自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组织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让真正的教学发生在课堂,必须重建民主平等的师生课堂交往关系,用爱和理解构筑师生对话共同体.课堂是生生、师生间关系和意义发生与建构的场所;教学是师生间共生共长,构筑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学习是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内部状态变化的过程,师生之间关系在课堂中是关联融通的,教学的...  相似文献   

11.
一位好校长能带出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班子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一支好队伍能建设一所好学校,因此,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初传学就是这样一位好校长。自1998年任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原长春市聋哑学校)校长以来,他以睿智的目光、超前的理念、创新的思想、卓越的才干和过人的胆识,在短短的七年中,使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STEM教育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常以教师为主导,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有效发挥,课程的重要作用难以体现.文中基于STEM课堂,从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经历日渐完善的迭代设计、借以有序呈现的结构材料、参...  相似文献   

13.
14.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与德育目标相一致的积极情感和自觉行为。然而,无庸讳言它也似乎是公认的教师最难教、学生最不愿学的一门课程。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设计,不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就极易变得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反之,如果我们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思想政治课同样也可以妙趣横生,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5.
师生主体间性符合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变革,对当前的课堂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行为,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四种行动类型、互动生活世界、理想的言说情境等阐述可以给师生主体间性构建的行动模式及关注核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阅读课堂已在“无非是例子”中逐步深入,形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但仍有许多人认为“有效阅读课堂”即是同归“分析”的老路。其实,真正的有效阅读课堂始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不同的文体,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语文教师第一次成长依靠的是同伴的示范和自我教学;那么第二次成长依靠的是唤醒,唤醒老师内在的自我更新力,即主体意识、创作激情和自我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实现语文老师的"二次成长"。  相似文献   

18.
知识论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经验”论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论课程现和“经验”论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问性课程是主体同性交往的经验。交往是主体间性课程的核心,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培养完整、自由的人是主体间性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叶姗姗 《师道》2013,(10):23-24
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是由“字、词、句、段、篇”环环相扣而组成的。随着课标的推广,“文本细读”的深人,语文的阅读课堂转向感悟理解,但与此同时,字词教学则推到水过无痕的境地。简单地读读、正音.讲几个重点词语意思的理解,然后进入课文学习阶段,词语的意韵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样的词语教学是死板而缺乏生命力,“平躺”而非立体的。整个学期下来。能留在孩子脑海中的词语为数不多,更别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了。  相似文献   

20.
课堂沉默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课堂沉默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而消极的课堂沉默却常常被看做是教学失败的标志。沉默与否本应是学生的权利,但由于课堂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多重权力和资本的不平衡的场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堂沉默也是被教师精心规训过的,沉默权出现了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