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 :苏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目的要求 :1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什么是电路 ,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认识开关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连接简单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课前准备 :电流实验盒(24只)、演示板、计算机、课件、图片3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时曾经学过《小电珠亮了》这一课吗?回忆一下 ,那一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材料?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用电线把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在一起 ,小电珠就会亮呢?二、初步认识电路的构成及电流1 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日,再次观摩了特级教师刘晋斌在2012年黄山年会上执教的《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的教学录象,细细品来,回味无穷。一、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在40分钟内,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的教学给学生到底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3.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4.
1、悬念导入法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切的心理特点,上新课前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把学生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的浮力》,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放到装有水的水槽里,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这种探索情绪和心理状态中,开始诱导学生研…  相似文献   

5.
一、应试听力的教学什么是应试听力?老师将磁带放进录音机,对学生说:“Thisperiod,we'lllistentosomematerials,thenanswerquestionsaccordingtowhatyouhear.”(这节课我们先听一些录音,然后根据你所听的内容回答问题。)这是大多数听力课的真实写照。笔者认为,不管听力材料难易如何,做练习的形式怎样,这种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向听正文的教学方法,毕竟太无新意了,学生也会感到茫然。学生们为什么要听呢?因为老师要他们听。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有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听。这种训练方法产生的问题是老师只注重在学生没有听懂的单词…  相似文献   

6.
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学生愿意听?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如何听课效果才高呢?觉得自己的课不错,为什么专家却说还有问题?而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往往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努力去研究了,为什么教师不满意?学生也不满意?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跳水》一课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 ,找到这些事物之间联系的切合点比较困难 ,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把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搞清楚 ,我设计了三步教学。一、从课题逆推首先请学生齐声朗读课题两遍 ,然后提出问题 ,请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文中人物及猴子名称。师 :谁跳水了?(孩子)为什么跳水?(父亲用枪逼迫他)他如果不跳水呢?(会摔在甲板上 ,有生命危险)孩子当时在什么地方?(桅杆横木上)他为什么会在那上面?(猴子把孩子的…  相似文献   

8.
张凯 《生活教育》2011,(10):63-63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突然,教我们班的崔老师匆匆地走了进来。“张老师,你们班下午有自习课吗?我打算把今天的课再重新上一遍……”“重新上?为什么?是有学生故意捣乱干扰您讲课?还是……”我急切地追问着。  相似文献   

9.
一个怎样的话题才是学生们都感兴趣并且可能下笔千言呢?我在一次《同学,你快乐吗?》的作课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快乐”的原因是交往的困惑。为什么平时的作无法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不是因为有些话题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就让他们归因为自己不会写作?会不会把两结合在一起从而就会有了一个话源呢?有了这个灵感,我就决心把作和做人结合起来.在学生人际交往和作困惑之间搭起一座的桥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呼吸器官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呼吸器官有哪些、了解呼吸的意义和呼吸器官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胶塞、玻璃管、石灰水,水槽、水、广口瓶、胶管、玻璃片、火柴。2投影片———人的呼吸器官、呼吸器官的保健。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讲述: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吗?呼吸器官有哪些?如何进行保护?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1)提问:人的呼吸包括吸气和…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向全班学生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半的学生都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只是低低的把手靠在脑边,当教师的目光不经意的瞟过去时,又怯怯的把手放下了。这种在小学课常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些学生只是低低的举着手?为什么他们会怯怯的把手放下去?……很多的“为什么”其实只有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发现 在开学的前两个周,我的英语课上总会有三四位同学从课上一直睡到课下,其中有一位几乎一节不落,老师走到他身边提醒也无效,据同学反映,这位同学无论上什么课都是这样?。一个高三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向全班学生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半的学生都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只是低低的把手靠在脑边,当教师的目光不经意的瞟过去时,又怯怯的把手放下了。这种在小学课常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些学生只是低低的举着手?为什么他们会怯怯的把手放下去?……很多的“为什么”其实只有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4.
师:在今天这个大热天儿里,我们学习一篇能让人体会到凉爽的课文,《第一场雪》。(板书:第一场雪)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生:课文为什么叫第一场雪?生:作者为什么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生:什么叫瑞雪?生:既然冬天的夜晚格外寂静,为什么还要写些声音呢?〔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是一次集中反馈,这样设计,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师: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这节课我就和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还要解决同学们…  相似文献   

15.
教学《西门豹》一课,临近尾声,一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活抓上来,而是假装相信迷信,再惩治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在一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一道路”复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则情境材料: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缺水,水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选自2004年3月22日《大众日报》)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今年3月22日是第12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灾害”。介绍完材料后,我请学生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经同学们短暂的思考并讨论后,学生们形成了如下结论: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一种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7.
孙传华 《教育文汇》2007,(11):27-27
我曾在4年前,听了两节一年级数学研讨课《计算大比拼》和《数学游园会》。时隔这么久。那两节课上学生精彩的话语、欢快的笑声常常在我耳边回响,学生幸福的笑脸、激动得迫不及待参与的神情时时在我眼前浮现。这两节课为什么会对学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围绕北京缺水这一驱动性问题,以小水滴游京城为主线,以STSE理念为指导,将线上微课和线下水资源探究相结合,采用OMO项目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认识自然水出发,跟踪水足迹,探寻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首先通过自主选学微课,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水资源进行探究,然后普及水足迹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最后展示小水滴游京城的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19.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次历史公开课,在学习八年级《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的MTV,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与新疆有关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之后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一口气提出几十个问题,例如:“为什么要收复新疆?”“新疆被谁占领了?”“是谁收复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收复的?”“收复之后又如何?”……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看书后经过小组讨论解答,一节课就在看似热火朝天的激疑与探究,发现与解决的过程中完成。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这节课上,我捕捉到以下几组镜头。  相似文献   

20.
“三疑”是《不倒翁》这一课教学的主线条,即“生疑———释疑———存疑”。抓住这条“疑”线进行实验教学,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效。1生疑新课开始,让学生玩大小、造型、色彩、制作材料不同的各种不倒翁。提示学生:谁能玩倒它?营造热烈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生疑:不倒翁为什么不倒?2释疑实验一:牙签扎橡皮泥。用牙签扎上一团橡皮泥,倒立在食指上(见图1)能否立住?怎样才能立住?为什么?结论:上轻下重立得稳。实验二:对比演示(1)号和(2)号不倒翁(见图2)。制作说明:(1)号和(2)号的制作材料均为挖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