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物价上涨并存的现象。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体制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然,影响物价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属于价值变动的生产性因素,也有属于劳动报酬的增长、积累的增长、非生产领域消费的增长等分配性因素。本文限于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变动以及价格运动的关系,谈一些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近十几年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较大的通货膨胀期,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可以看出,在物价上涨时,食品价格的上涨一直都快于其他行业。本文通过对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出和价格向实际价值回归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启示和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家林先生认为,近年来,人们常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不科学的,也不适用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情况。通货膨胀是指“通货”的“膨胀”,即货币供给超经济需要的过量增加。而物价上涨,则指物价总水平上升。二者有密切联系,更有重要区别。从现象上看,“通胀”是货币现象,物价上涨是价格现象。  相似文献   

4.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价格水平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政治经济的传统观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增加社会商品的价值总量,进而影响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本文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分类分析,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构成商品价值量成比例下降的必然性,劳动性产率的提高,会引起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及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以不变人格计算的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按一定的比例增长,是对增加了社会价值总量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一、人民群众希望物价稳定,因此商品的价格应是不变的。 (1)物价稳定对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定有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希望物价稳定是可以理解的。 (2)认为稳定物价就是商品价格不变,这是错误的。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变小。价格随之下跌,反之,价格就要上升。 ②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不应求,它的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它的价格就低于价值,价格下降。 ③商品价格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总量就会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就会降低。 (1)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使用价值量都会增加。因此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就会增加,这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对货币工资的超额增长是否会引起物价上涨这一古老问题,学术界目前仍争论不止.本文指出,影响深远的工资—成本加成价格理论其实是循环论证,无法证明工资超额增长会引起物价上涨;而马克思只考察了工人和资本家边际消费倾向相等的特殊情况,也未能证明工资超额增长不会引起物价上涨.基于资本家边际消费倾向未必总小于工人的事实,本文从理论上证明,货币工资的超额增长在资本家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等于工人时不会推动物价上涨,反之则会推动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 2 0年来 ,由于时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因此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 1978年的 133.6元 ,提高到 1997年的 2 0 90元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 3.4倍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年的 343.4元 ,提高到 1997年的 516 0 .3元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实际增长 2 .1倍 ,年均增长 6 .2 % ,人民生活正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迈进。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正在暴露出来 :去年以来经济出现滑坡势头 ,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 ,最终消费需求特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揭示商品经济中供求与价格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继续推进价格改革的启示。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中供给与需求的理论规定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应确立反映不同经济活动关系的三对供求范畴,即计划预期的供给和需求、有效供给和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指出了供求关系的实质是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即实现问题。第二部分考察了供求与价值、价格的内在联系。根据劳动价值论的深入分析,价值规律要求的价值决定应该修改表述为:符合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而是否根据社会必要的劳动量合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是决定供求平衡关系的深层原因。因此,供求的变化实际上通过社会必要的劳动量的变动影响着价值变动,进而才影响着价格变动。那种认为供求与价值无关只影响价格变动的观点应该改变。第三部分从供求与价格的内在联系引出了对继续推进价格改革思路。文章认为,重新认识供求与价格的内在联系,在推进价格改革时应确立生产观点和经济效益原则、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原则、动态发展的辩证法原则。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要求和当前的经济环境,以及价格改革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应采取“治、调、放、靠、引”相结合的一揽子计划。单纯选择或调或放、或冻的思路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一思想政治学科<经济生活>中有很多复杂的关系需要学生去理解,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等等,其中最让学生头疼的是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虚拟价值是由人们主观想象的,并通过市场价格表现的一种虚构的价值。虚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具有虚拟性、不确定性、可转换性等特征。虚拟价值的变动会产生投资扩张与收缩、消费刺激与抑制、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劣化、劳动激励与约束以及风险规避与放大等效应,从而促进或阻碍实体经济增长。从虚拟价值的视角分析,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虚拟价值变动的负面效应集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应合理发展虚拟经济,警惕房地产虚拟价值的过快增长,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我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高达21.7%,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有学生认为,我国出现的物价上涨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是不是一回事?我们应如何认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呢?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而物价上涨是指价格的上升运动.一般说来,通货膨胀必然会引起物价普遍上涨,物价上涨成为是否发生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两者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商品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成反比,已是理论界长期广泛应用的定论。但若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我们还能发现,从简单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完全能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另一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提高或降低),与劳动劳动量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关,与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这一认识也是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间的真实关系的描述,这样的认识并不妨碍我们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的理解,且可能提供出一个解释现代社会诸多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杨晓杰 《考试周刊》2012,(94):195-196
中国股市的涨跌影响因素复杂.本文仅从其与经济增长、流动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视角出发.探究股市涨跌背后的力量。从历史来看。流动性的充裕与否与股市涨跌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理解流动性变化的内在逻辑是解释和预测资产价格变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我国居民储蓄连年大幅增长,呈无规则波动,并几度出现大幅度下降局面。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客观经济环境中,储蓄的波动是由居民对价格预期所造成的,于是以提高(或变相提高)储蓄利率的方式来稳定储蓄存款已为各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然而,综观近年来储蓄波动及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物价上涨仅是储蓄波动的表象,引起储蓄波动有其体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物价上涨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烈话题。的确,近几年物价上涨幅度大,超过了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正常的价格改革,价格调整和放开,与非正常的轮番涨价,乱涨价,变象涨价等混杂在一块,形成了一股物价上涨的“洪峰”,使群众对物价上涨趋势难以忍受,对价格改革产生了逆反心理,把经济改革等同于价格改革,把价格改革等同于物价上涨,错把物价上涨当做改革、开放、搞活的结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带来了阻力。尽管物价上涨不是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流问题、全局问题,但由于它敏感度高,牵动面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速度明显加快,物价上涨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CPI指标揭示我国的物价上涨的现状,分析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在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乏力时,把注意力转向消费就成为必然。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形成的原因在于消费周期的中断,收入分布的断层,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因互,通过高速消费信贷政策、增加居民收入,降低消费品价格等,以达到启动消费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状况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选择考察一国经济增长的标准以及如何促使经济健康高速发展也就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准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很多,有主观和客观因素、历史和现实因素、政治和文化因素,以及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其中有一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经济增长、国民收入以及劳动生产率三者的关系作一初步论述,并对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20.
近十多年来,我国实际工资增长率持续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种现象不仅和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历史情况不符,也和经典的新古典理论相悖,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首先纳入相对生产率、劳动力供给、劳动力转移、投资规模占比与投资结构三类五大结构因素,搭建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非一致性变动分析框架,然后采集1998—2014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构建省份面板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揭示工资超劳动生产率增长背后的结构诱因及其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看,五大结构因素引入模型后,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弹性下降40%以上,且每一结构因素均显著驱动工资超增长,但在趋势表现上有很大差异。(2)从地区层面看,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的地区,结构因素对工资超增长的驱动作用越强。东部地区工资超增长的结构诱因是相对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中部地区的结构诱因是投资规模占比扩大,而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长则较少受结构因素驱动。上述结论意味着:我国应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借助结构诱因促使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从而更好地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