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在机关担任新闻干事,每次下段队或班组,总有一些报道骨干拿着稿子请我提修改意见。我觉的,基层通讯员的稿件有一个通病,大都写得比较浅。要克服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能象写总结那样写新闻。许多报道骨干是段队或班组的小秀才,经常写总结,写成绩面面俱到,生怕漏掉。举的例子简单,都是结果。至于为什么会取得成绩,却往往不写。而新闻报道最怕面面俱到,最怕光  相似文献   

2.
平时大家评稿,曾经议论过这样几个问题: 我们的新闻报道题材从哪里来?除了来自党的方针政策,来自实际工作以外,还应该多一点来自人民生活、社会面貌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大为人注意,但仔细观察一下,确实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有意义很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新闻写作要打破老一套的公式化,总得向散文的写作借鉴一点什么,把新闻写得更散文式一点,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我们宁可向散文靠近,也不要不知不觉地去向文件简报、总结报告之类的模式靠近。我们的国内报道在写作上要改进,可不可以提倡向我们自己的对外报道学习学习?同样一个题材,对外报道的文体往往就写得比国内报道的文体更有可读性、更吸引人。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发挥其宣传指导的功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外,可不可以再要求它也能产生一点美学欣赏价值?新闻也是一种创作,理应和其他创作  相似文献   

3.
1968年我恰好12岁,升入初中。教我们语文的陈老师喜欢写新闻,就在班里成立了个“小记者组”,我是成员之一。我们除了向班里的黑板报和校报投稿外,还经常向上边新闻媒体投稿,可我写的稿件屡投不中,不免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记者陈老师经常给我们上“新闻课”,讲得最多的是一名记者要有激情和敏感。他说,新闻记者一定要保持激情和敏感,没有激情和敏感,就发现不了好新闻。那天周末听了陈老师的新闻课后回到家  相似文献   

4.
我原在银行当信贷员,1984年担任副行长后,主抓业务工作,发现在宣传报道方面我行处于薄弱环节,决定下功夫抓一下,自己带头多写多练,从此便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在报刊及电台上发表七、八十篇文章,被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爱这项工作,只有爱得深,才能干得好。我工作繁忙,还要挤时间写稿,对此很多同志不理解,一些人还“吹冷风”。这些都没动摇我搞通讯报  相似文献   

5.
抓某项工作,从接受任务、作出部署、检查督促、分析调整,到搞调查、写材料、出经验,在这套工作程序之后,还能不能再抓出一篇新闻稿件来,向部队官兵和社会群众展示一下这项工作的价值?“~手难抓两条鱼啊!’一些同志在谈到结合工作搞报道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伯是稿件发不出来,工作也耽误了。”笔者和不少机关干部对业余搞报道的难处,都有切身体会,但我们仍然可以自豪地说:一手可抓两条鱼,工作、报道两不误。而且工作和报道还可U相得益彰,相互弥补,相互促进。一、份外之“鱼P有抓头首先要弄清这条工作之外的“新闻鱼”,应不…  相似文献   

6.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7.
新闻要短、要现场,这是对的,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新闻的内质有没有味、有没有新闻价值、主题是否有意义. 常见一则短新闻、小新闻,因为写得有味,处理得比较突出,就很吸引人看.手边就有这样一篇300来字的小新闻,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味,很中看,请读者不妨也欣赏一下: 标题:“大雪”雪不降“冬至”冬不至(引题) 乌鲁木齐奇暖少雪(主题)  相似文献   

8.
我在参加刊授学习前,读书和写作态度很随便,不求甚解,写作不打复稿,采访不写提纲要点,写作后又不想修改,经不起推敲。通过学习《新闻知识》《新闻基本理论》《报纸编辑学》等教材以后认识到,写新闻不是单一的实践活动,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也要有丰富的事实材料,还要有一定的表现技巧,要想反映得恰当,准确。我认为要反复地推敲修改。“多改出佳作”。如去年八月间沈阳市微波站载波班在抗洪  相似文献   

9.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刘永成的名字读者并不陌生,刘荔的名字也很响亮,不知道的人以为前者是男子,后者是女郎。其实就是一支“笔杆子”,只不过一个是写新闻的真名,另一个是写文学作品用的笔名。刘永成不是新闻干事,然而看了他发表的作品会让人大吃一惊,五六个大档案袋里装的全是他心血的结晶,要是拿出来张贴展览,肯定要从他家里贴到走廊上去。他发表的新闻作品从国内报刊到海外报刊,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经常能听到他的录音专访。刘永成在机关分管群联工作,平时可谓是个大忙人,领导没有赋予他写稿任务,而他结合工作发奋写稿。他见诸于报端和电台的每…  相似文献   

11.
当兵第5年时,因我发表了几十篇诗歌、散文,在部队小有名气,便被集团军装备部的一位领导从所属的修理所“挖”到了机关,担任报道员。刚进机关,良好的办公条件,较多的个人支配时间,宽松的环境,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地被烦恼取代。没搞新闻报道之前,我总以为“本报讯”很好写,可一旦写起来,不是路子不对,就是选材不当、新闻语言把握得不准。进机关的前几个月,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星期天,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写稿到深夜。为了尽快起步上路,我还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的新闻函授,阅读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有关新闻…  相似文献   

12.
杨彪 《军事记者》2007,(5):10-10
新闻稿件材料化,就是把新闻写得如同机关的文字材料,语句结构程式化、模式化,没有新意和活力,套话、空话多,让人读起来枯燥无味。新闻稿件材料化是一个顽症,原  相似文献   

13.
在首都举行的一次新闻界领导人的集会上,有几位称道中国新闻社的报道写得比较活,人们愿意看,有时还做点转载。我认为,把新闻报道搞活应当包括新闻题材和新闻写作两个方面。报道题材丰富广阔,特别是要挖掘别人不认为是新闻的新闻题材。从写作方面说,选择人们有共同兴趣的角度;注意现场描写,增强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感;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主题,阐明意义;讲究点语言、文彩和人情味,使人喜闻乐见,这些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15.
朱建军 《军事记者》2004,(10):35-36
作为一名从事院校报道工作的新闻干事,经常遇到一些刚从部队考入院校的基层报道员向我倾诉苦恼,说他们在部队时曾发表了不少新闻稿件,而入校后写起院校新闻来,却一时摸不着头绪,入不了门道,上不了路子,浑身有力使不出来.不知从哪儿入手,写不好稿件甚至写不出来稿件。  相似文献   

16.
平时到部队采访,经常听到一些报道人员反映,发生在身边的事太平凡,不知道应该采访什么,找不到新闻写。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腿太懒、动脑少、手不勤。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就必须多学、多思、多跑、多写。下面几段文字,就是我在宣传报道工作中的几点感受。  一、勤去基层边关,多到艰苦单位,哪里有新闻就在哪里出现  工作中,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不跑找不到好新闻线索,不苦写不出好新闻稿件。近年来,为搞好本职工作,我上雪山、走高原、钻山沟,深入部队进行调查采访。哪里有新闻我就在哪里出现,不管有多大困难,…  相似文献   

17.
基层报道员在一起,常诉苦衷:生活在基层,事情平平淡淡,没啥新闻可写……。其实,新闻来源于生活。4年来,我利用空余时间采写了200多篇新闻稿件,大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一次,我和连队几位战友聊天,大家反映星期天难休息。我联想到在其他连队采访,也有类似情况,感到应该反映一下。于是写了一篇《请还给战士的星期天》的稿子。发稿那天上午,团机关一位干部来我连检查工作。我把稿子拿给他看,他告  相似文献   

18.
作为夜编部的责任编辑,我经常要对稿件作一些删节,力求在报纸出版前把新闻“包装”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夜班编辑对新闻稿件删节得最多的,莫过于“外加”的议论。 对新闻“外加”的议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形而上学的概念加例子;二是穿靴戴帽;三是作者直接站出来讲空话、套话。 有篇反映一位机关驾驶员真心诚意为离退休老干  相似文献   

19.
去年,我采写的《人·狗·贼》、《当了父母,你就要多操心》和《你、我、他都有哪些责任》三篇社会新闻分别被《阿勒泰报》、《工人时报》、《新疆军垦报》采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有人问我: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怎么样才能写得引人重视?我结合个人的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我觉得,要写社会新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新闻不是生产动态、工作经验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采写实践中,既要重视新闻题  相似文献   

20.
偶然起步     
2002年初,我调到基地机关负责文化工作。同我共事的三级士官杨军喜欢写新闻稿件,并常有稿件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后同事们都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我暗下决心要在新闻报道上干出点成绩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