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岳书敬 《科研管理》2008,29(5):173-179
本文以1998-2005年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研发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研发活动的平均研发效率在06左右。东部沿海地区的研发效率较高,而西部地区的研发效率较低,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研发效率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和人力资本都和研发效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强,可以进一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我国研发效率的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能  彭慧  姚炯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91-1101
全球化浪潮加速了创新的国际化进程,给各国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将区域技术异质性和非期望产出纳入创新效率测算模型,并建立空间收敛模型考察国际研发(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溢出对创新效率的空间收敛效应,把握国际研发溢出的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考虑空间效应情形下,国际研发溢出显著促进了我国创新效率的区域收敛,尤其是提高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效率,但是不同的国际研发渠道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国际研发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而逐步衰减,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的交叉波动是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国际研发技术溢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探究省域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以信息化发展指数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门槛模型,对比分析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渠道下国际技术溢出的信息化门槛效应,并分析其对创新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研究指出:区域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省际创新效率对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自主研发资本低占比显著抑制创新效率发展;信息化各门槛下,各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均对区域创新生产率呈逐渐增强的促进作用;贸易渠道获取的国外技术溢出对创新效率促进力度最大,其次为FDI、ODI,而其增幅排序相反。  相似文献   

4.
郑展鹏 《科研管理》2014,35(4):18-25
文章借鉴国际经典技术溢出模型,构建包含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的国际RD溢出模型,利用2003-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将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比较而言,对外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与技术本身所属的创新层次有关,但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明凤  姚栋梅 《科研管理》2022,43(4):149-157
    创新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研究研发要素区际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改进引力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和研发要素流动量,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不同研发要素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效率整体在不断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创新效率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R&D人员流入会直接促进本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流出会减弱区域创新效率,R&D人员流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提高周边地区创新效率效果显著;R&D资本流入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其流出会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综合削弱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6.
构建外商直接投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强度的分析框架,通过收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1999—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影响能源强度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境内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高能耗工业部门,提高了能源强度,其"量变效应"为正;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溢出效应和间接溢出效应提高了各省级行政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降低了能源强度,其"质变效应"为负;但外商直接投资的"量变效应"强于"质变效应",在整体上提高了能源强度。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优化引资结构、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2001-2009年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R&D投资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力资本也显著提高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但没有显著提高国外技术引进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R&D投资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R&D投资也没有显著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和国外技术引进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首先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市场规模等因素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作用;其次通过构建交互项,检验了人力资本和FDI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投入总量、市场规模、市场开放度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效果并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更倾向于流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结果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是引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并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9.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并分析“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的研发效率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研发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和俱乐部收敛性。研究发现:(1)研发人员对研发效率的影响大于研发资本;(2)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是影响研发效率的重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研发效率存在空间异质性,且研发效率整体不存在收敛性,但分组区域专利生产效率存在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le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technological catch-up of countries is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with technological change,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nd local R&D efforts. Using cointegration techniques, evidence based on Portuguese long-run growth suggests that by investing in certain capacity-building activities, namely human capital and local R&D efforts, countrie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value, assimilate, and apply (or exploit) knowledge that is developed in other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Although human capital has a stronger direct impact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an internal R&D efforts, the latter's indirect impact, by means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mports, is tremendous. Trade also emerges as a powerful direct contributor to long-term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specially in its embodied form,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advanced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from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maller) productivity enhancing effect of licenses and FDI seems to be strongly dependent on 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 namely those related to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 and incentives.  相似文献   

14.
李勃昕  韩先锋  李辉 《科研管理》2021,42(8):122-130
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共生视角,采用面板回归方法系统研究中国资本流动的交互创新溢出影响,结果发现:FDI对区域创新具有动态抑制性影响,而OFDI的创新溢出呈现出“U”型三重门槛特征,较高强度的OFDI才能促进区域创新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存在显著的交互创新溢出,高强度的OFDI有助于扭转FDI创新溢出瓶颈,而适度的FDI 有利于撬动OFDI创新溢出最大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中国资本双向流动的交互创新溢出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高强度的OFDI有利于扭转东部地区FDI创新溢出瓶颈,但并未改变其他地区FDI的创新抑制影响;东部地区FDI能够正向调节OFDI创新溢出效应,而中西部地区过高强度的FDI会弱化甚至抑制OFDI创新溢出。因而要分层次科学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系统激励资本流动的创新溢出红利。  相似文献   

15.
跨国R&D投资在中国的区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琼  王铮 《中国软科学》2006,(7):113-120
本文从省域尺度上考察跨国R&D投资的区位选择。采用2000年跨国R&D在我国各省市的支出数据.对影响跨国R&D地区选择的因素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跨国R&D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基础通讯设施和商贸环境也会对跨国R&D投资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而工资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为我国各地区吸引跨国R&D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4-2017年期间我国各省市的TFP增长测算以及分解,通过广义空间两阶段二乘法(GS2SLS)检验了我国省际TFP空间收敛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研发、开放以及市场化对我国TFP收敛性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省市间TFP不存在绝对收敛,只存在条件收敛。从收敛条件来看,决定落后地区的TFP追赶和收敛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化,其次是人力资本和开放,研发投入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需求和供给效应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人力资本的机理,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促进人力资本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为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同时,扩大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保护员工投资于企业专用人力资本后的收益;促进三大区域的对外贸易平衡发展;通过服务贸易加速人力资本积累;适时调整“轻进口重出口”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企业研发与首都区域创新的局域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玉鸣 《科学学研究》2006,24(3):398-404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全国31个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大背景下,着重对首都区域创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全域估计结果发现: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贡献,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表现出显著的作用。局域地理加权回归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首都地区的企业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对首都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首都强大的研发成果没能近距离扩散,对首都创新能力的形成没有提供应有的贡献。寻求建立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之间的技术转移渠道及相互作用机制是目前首都地区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联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R&D investment at the national level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roles of patent rights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trade and FDI,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ddition to the essentials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The Extreme-Bounds-Analysis (EBA) approach is applied to examine the robustness and sensitivity of these factors.The results of the EBA tests on data from 26 OECD countries from 1996 to 2006 showed that tertiary educ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n a country were robust determinants that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R&D intensity. Foreign technology inflows had a robust and negative impact on domestic R&D. Patent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income growth rate are fragile determinants of R&D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