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艺术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具体体现,是作家在创作上臻于成熟的标志。凡成熟的或有一定成就的作家,其创作必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古华——“茅盾文学奖”的荣获者,就是一位成熟的、独具风格的优秀作家。其艺术风格之独异,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
“风雅比兴”是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风”、“雅”二义早就连用,用以指称诗文之事。我们从中国诗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风雅比兴”传统与诗歌文学兴衰的密切关系,凡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诗歌文学就发展进步,取得辉煌的成绩;凡背弃这个传统,诗歌文学就衰颓而蹈入迷途,一些萎靡颓废的、无思想性的、有害的以及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文艺就会泛滥;当进步的文学界重新标举“风雅比兴”,文学就健康前进,并在新的时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个传统。今天的诗歌毕竟是从昨天的诗歌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历史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晓清 《考试周刊》2011,(36):39-39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举隅的方式方法,论述了短文之贵在于“通、巧、细、美”,指出将短文写成长文必不是好文,能将长文写成短文必是好文。  相似文献   

5.
戴震“必由字通其辞”“、凡立一义,必凭证据”的治学方法及“由辞以通其道”的学术路径与当时学风相统一,因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郭沫若,在“五四”以后的诗坛上开一代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者,阅读郭沫若早期诗歌,往往会被它那种狂飚突进的英雄格调所激动,郭老诗歌中充满着的革命激情、浪漫主义遐想以及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都给我们巨大的震憾。 郭沫若前期诗歌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 首先,他强调诗歌的主观精神。“真正的艺术作品应当是充实了的主观的产品。”文艺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凡是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在内,必然是有作家主观的因素包含在其中。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是郭沫若认为诗歌作为“主观的产品”,特别强调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诗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从“诗无邪”诗歌的本质探讨,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揭示;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教学方法的推介,无不体现诗歌对生活的深邃概括和诗教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教的推崇。  相似文献   

8.
诗歌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凡“诗歌”必然涉及到“物象”、“意象”这两个概念。笔者多次听年青老师的诗歌教学课,发现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些模糊,为此就两者的关系作如下通俗的浅说。  相似文献   

9.
邹浩是宋代著述甚丰的作家。他的诗论体现了宋代诗文革新的基本主张和正确方向。他坚持“文道统一”、“以道为主”,强调作家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他主张诗歌清壮雅正、追还古风,故推崇陶潜之清淡、杜甫之沉郁、李白之豪放。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体现了“清”、“健”的风格。邹浩的诗歌,亦印有禅学、儒学、道学三位一体的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10.
《凡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节选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同名小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师生会对文中的一些内容提出疑问。笔者根据所阅的有关资料及自己的见解,对文中的几处疑点进行辨析,供同行参考,以期抛砖引玉。一、凡卡的“卡”该怎么读“卡”  相似文献   

11.
钟馨 《文教资料》2013,(24):3-4
“诗仙”李白深受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响,为人自然、率性,又因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其诗歌散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魅力.其艺术风格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相似文献   

12.
无疑,在高中古典诗歌鉴赏过程中,“知人论世”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过分强调该鉴赏方法,容易走入淡化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的误区中,从而无法正确解读诗歌。所以,笔者以为,要真正利用好“知人论世”这把双刃剑,要做到“先觉后知”。  相似文献   

13.
继第6期号外“汶川,汶川”诗歌专辑之后,第7期《人民文学》用一半的篇幅以“中国的作家,奔赴震动的大地”为总题,刊发多位作家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散文和诗歌。小说篇幅较往期稍少些,但质量颇高,其中《大象》尤属难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中,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层次的美.从艺术的发展来看,越到现代越注重心灵,越注重意境,作家不仅在诗歌里创造了意境,就是在叙事的散文和小说里意境的创造和渲染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就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了.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或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描写,才称得上有意境呢?前提条件,我以为还是“情景交融”,把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当然还不完善.不过,凡有意境的作品,我觉得的确还都是情景交融的.这不仅已为多数论者所首肯,而且也已为无数欣赏实践所证明.那么“情景交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歌史上,人们往往以“梗概多气”来概括建安诗歌的总体特征。但是,建安诗歌除具有“梗概多气”这一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作家其作品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就曹操诗歌而论,前人称其诗“古直悲凉”(王世贞语)“气韵沉雄”(敖陶孙语)。纵观曹操诗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6.
记得古人曾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辞发必是这情所到,这情所到必产生辞发。由此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从他们的生活出发,重视培养写作情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怎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必是和尚不虔诚,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必是和尚不勤快,所以才不整理庙务。”乙和尚说。“必是和尚不敬,香客才不多。”丙和尚说。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了新颜。“都因我礼佛虔诚,所以菩萨才会显灵。”甲和尚说。“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乙和尚说。“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个庙的荒废,既不是和…  相似文献   

18.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19.
班级是学校中起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是最基层的单位.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班主任有威信的话.说出的话。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反之。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 ,把握诗中意象 ,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 .培养学生感悟和鉴赏现代诗的能力。3.背诵全诗。教学重点品味感悟作为“新月派”代表作家徐志摩诗中的“三美” ,尤其是音乐美和绘画美。教法设想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 .借助多种背诵提示 ,激活学生思维 ,当堂成诵。3.一课时完成。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投影徐志摩照片) (幻灯 1)导语 :大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的形象 ,他面容清瘦 ,气质优雅 ,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 ,料想这文弱的外表下 ,隐藏的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