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顾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政策发布的情况,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特点,即在苏联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多重渠道招收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呈现培养目标明确化、培养方式苏联化、培养过程严格化和培养结果高质化等特点。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意义: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人才培养的薪火相传以及新式教育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为马克思主义高校大众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平稳接管和改造旧教育、兴建新教育奠定其政治基础;普遍建立中共对高校领导体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设立马列主义课程、培养提高课程师资为其开辟主渠道;开展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兴起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三轮大规模改革,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习重建、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课程复生、21世纪以来的多元化实践。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包括:课程目标从重视社会取向发展为兼顾儿童取向、课程内容从静态分科发展为动态活动、课程实施从外部灌输式转向内部主动式、课程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未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确立科学的幼儿园课程理念、遵循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取向、建构本土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认为从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变是研究生培养的大趋势.提出当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着课程模式、项目模式和制度化模式三种.课程模式主要是通过临时增加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来实现,项目模式则主要以问题为中心,融合多个学科共同参加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模式和项目模式这种非制度化的模式相比,专门成立以学科为基础的跨学科组织建制是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教师课程执行力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的能力。教师课程执行力是课程目标落实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下,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内容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演变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1992年:偏重"双基";1992—2001年: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2001年至今:注重"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德育教材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走向规范、新课改后的改革提升以及2016年以来的深化拓展四个时期,整体呈现出趋向规范、走向科学、贴近儿童、更加综合的基本特征.立足于历史变革以及社会背景,今后的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彰显时代性、体现规范性、明确目的性、增进理解性,在体现核心...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1.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的课程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学习的同时,对旧中国留下的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基础教育教材为代表的教材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与奠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更迭与酝酿、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与深化、新时代以来的转型与重构.教材政策演进逻辑整体上表现为:政策目标由"教材大国"向"教材强国"转化,政策主体由"一体集中"向"多元参与"融合,政策路径由"国定统一"向"多样创生"转变,政策内涵由"全面普及"向"高质优化"迈进.为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未来教材政策应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国家事权政策导向;注重全方位提质增效,创新教材管理体制机制;凝聚教材建设合力,实现政策主体协同联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教材数字形态变革.  相似文献   

9.
李云龙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22-129,136
叶圣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持国家教科书编审工作,其本人对于语言与思维、语与文关系的认识,对于教科书语言品质的理解,对于教科书编审新人培养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字改革运动的顺应,促使朗读修改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得以启用和推进.该模式为教科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对新时代统编教材编纂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突破了社会阶层和职业构成的藩篱,使广大贫苦下层群众能够走入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初期的学校定位、建校过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生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思路和举措。它的创办与成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解放区高等学校的正规化和新解放区高等学校的改造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示范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医学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期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选择。目前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学科背景单一化,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师资队伍数量匮乏和质量不高,人文教育课的学时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解决对策:转变教育思想,摒弃陈旧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学科建设,整合师资力量;依托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12.
孔子礼学合理性基础何在?揆诸先秦史料可知,"礼坏乐崩"的时局背景是孔子礼学诞生之时代要求;援"仁"入"礼"是孔子对周礼的合理改造;"性与天道"则成为孔子礼学得以最终建构的双重理据。  相似文献   

13.
了解职业分析产生和衍变过程,有利于理解"逆向思维",掌握职业分析方法,创新职业分析方法。强化工作过程分析,有助于明确职教课程特有的系统性,体现训练目标的人性化,理清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能力观的区别。强调职业和工作过程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但不能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一概否定,应以多元整合型课程作为指导思想。教师到企业实践,应以职业和工作过程分析为"抓手",成为目标明确、任务落实、产出具体、便于管理、可以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分类基础上的学科分类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二分法将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类;学科三分法将人文学科从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把学科划分为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基于学科三分法基础上的学科建设是综合性大学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理念进行了探究,首先,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确立导向性原则;其次,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高校整体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确立融合性原则.旨在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科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是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知识素养是学科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科能力、学科情感是学科知识的内化与转化。然而,检视当下教师教育学科类课程设计,可以发现学科知识构成存在缺陷,学科类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有待优化与完善。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是学科知识构成的三个维度,也是学科类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可供选择的框架。从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维度入手进行学科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师范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当前大学课程研究和改革的状况需要我们反思:大学课程的整合究竟是整合什么?加强人文教育就是要增加人文课程吗?怎样才能让课程保持"常新"?对现行的大学课程改革应有新的认识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争,都关涉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即人学视域的问题。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基于知识选择的课程与生活的整合,立足本土与传统的课程与文化的整合,关注实践的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而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注重“人文精神”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观下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在强化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境界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