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通过对乔伊斯小说《絮云》中主题思想与象征、顿悟和同义重复等修辞手法的阐述,分析了主人公钱德勒的思想与行为特点,论述了钱德勒无法逆转的毁灭命运的原因,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及其冲突导致梦想幻灭的必然性。文章认为,该小说的作家在钱德勒身上所赋予的都柏林本土特征,使钱德勒的个人失败隐喻了都柏林人的困惑与失败,尤其是通过对身处社会中、下阶层代表人物的细微刻画,揭露了都柏林社会基础的矛盾性,从而深刻地讽刺了都柏林人虚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3.
张雨波 《新高考》2013,(1):35-38
[导读]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他的诸多小说都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如《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远大前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了主人公匹普(Pip)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借以表达作者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在这一幻想世界里,他明确的肯定了青年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反对封建家长制。强调以“知已之爱”为基础的爱情生活,反对以貌取人,金钱为重的爱情。宣扬男女平等,要求尊重妇女。总之,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在当时的社会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5.
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之一。 “享利·贝尔,米兰人。活过。爱过,写过。”——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为自己写的墓碑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司汤达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一生经历坎坷。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他曾因崇拜拿破仑而随拿破仑大军南征北战。  相似文献   

6.
夏文先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释、道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进则孔门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三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且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他的社会生活及创作实践中。比较明显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三游赤壁所作的三篇诗,较明晰地反映了他思想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主“儒”思想向主“道”思想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妮娜把爱情当作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事业,但却以悲剧告终。黛玉、四凤、子君等对爱情如痴如狂,同样难逃厄运。这充分说明人们心中的男权主义价值观根深蒂固,女性的彻底解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经有过自由的辉煌,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爱情”成为被随意践踏、随意诬蔑的符号。“五四”作家们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以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姿态俯视民众,开启国民灵魂,改造国民性。“五四”启蒙与20世纪40年代上海作家“启蒙”形态就是一对既有继承又有颠覆的不同的启蒙姿态。杨绛先生以幽默调侃的手法将“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想宣言消解为世俗的琐细和无奈的人生,来实现其对“五四”爱情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麦卡勒斯刻画了一个颇具男性特质的生活在美国南方小镇的女性形象。原本女主人公能干且富有,受到镇上人们的敬畏;后来她爱上自己的表哥,变得柔顺且忍让,却被自己的爱人背叛,失去财富和斗志,成为一只可怜虫。女主人公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但当两种特质开始融合的时候,她却被整个社会所背叛和抛弃。由此可以看出,两性同体在男权社会中只是女性的一种美好的理想,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年初,一部年代怀旧情感剧作《父母爱情》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剧场一经开播就广受拥趸,开播第一天就取得了1.5%的高收视,在2月4日更是攀升到了1.69%,成为马年真正的“马头剧”。  相似文献   

11.
《镜花缘》的主题具有多向性,妇女问题不是《镜花缘》探索的唯一问题,但在长篇小说中,《镜花缘》是对妇女问题探讨最全面、最深入的第一部。本文就从李汝珍的女性理想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产生的根源、所寄托的作者理想三个方面来探讨《镜花缘》的女性理想。  相似文献   

12.
爱是伴随人生的一种必要的生存状态.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追寻理想爱情的艰难历程.她们从情爱欲望的觉醒告白到性爱标准的理性思考,从女性生存困境的拷问到女性本体深层意识的探寻,虽然她们的探索至今与理想目标尚有距离,但是她们毕竟是在一步步地逼近幸福的彼岸--平等、和谐、民主的两性之爱.  相似文献   

13.
路遥的《人生》通过对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和农民之女刘巧珍、干部之女黄亚萍的爱情纠葛的描述,十分清楚地表明:只有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才会有真正的爱情。本文想就这一问题再次加以论述,聊表浅见,期望那些恋爱中或者将要恋爱结婚的青年男女,在选择自己的爱情、婚姻时,要充分地考虑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与心仪之人志同道合,白头偕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清代女性文学的兴盛,催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包括对理想婚姻的渴求和社会角色的担当。封建社会中,她们无法攻破男权势力的强大堡垒,建立事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寻求同声相应、志同道合的理想婚姻便成为她们迈向独立自主、追求幸福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8.
莎菲是丁玲笔下的一位悲剧女性。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试图就莎菲的理想与所处的时代环境、莎菲与陌生群体、莎菲与莎菲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她的理想终究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弃儿希斯克里夫,但是,围绕希斯克里夫的两个主要女性的爱情悲剧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们爱的真切,不顾一切后果;但当爱变成恨时,她们又恨得悲切,最终郁郁而终。她们为爱而生,却因爱成恨。为爱而死,正如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所说:“我爱,我恨,我受苦。”而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作为女性作家,把自身的创作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谱写了一部女性的爱情悲剧。本文就《呼啸山庄》中体现的爱恨交织的女性爱情悲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女性写作虽然颇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在写作上呈现出宏大叙事主体的疏离性特点:即从女性特有的视觉来看待现实与历史的机缘往往就在恋爱、婚姻和家庭这些与男人交往的过程中、那么女性更多的把情感世界作为自己生命的寄托方式便自然而然的。以此为注视点、追溯女性写作中爱情理想的构建.解构的过程及其轨迹、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