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心理畸变的类化表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心理畸变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异常现象,是审美主体因人格的变异而对审美客体的变形了的文化心理投射。在审美活动中因受到心理畸变等因素的制约,其变态人格与审美心态畸变之间必然形成特定的交互关系以及呈现出诸多心向表征。无庸置疑,认识与调治异常人格审美心理畸变的特异性,以弃浊扬清,贬丑褒美,对促进审美人格的良性发展以及健全社会审美文化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圣玉杰 《文教资料》2008,(28):40-42
古代妇女裹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变态扭曲的审美文化现象.在男权社会中,为满足男性的变态的审美心理需要,女性天足被裹起,并被视之为美.成为男性审美把玩的对象,可谓审美变态的极端表现.一方面,在这种审美变态中,无论男女,其从众心理都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缠足现象中,也蕴含着人们以"小"为美的特殊的审美规律.随着社会进步,缠足这一变态审美现象受到了人们的批判和唾弃,但缠足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风俗却很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的价值建构功能,因审美教育的独特性而凸现。将教育的社会化和美学的意识形态性结合起来,自然拥有了价值建构的效应;审美价值渗透生活中的一切价值判断,提供非异化认知模式;促使人用平衡协调的心理结构对美做出正确的反应,使价值建构潜移默化到人的心理图式中;施予人正确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提升人的灵魂和境界,从而优化人的人格体系。  相似文献   

4.
“瑶沟人系列小说”是青年作家阎连科的代表作、作品逼真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瑶沟人艰难的生存景观和命运变迁,深入地揭示了恶劣的自然、人文环境所导致的人性的异化和人格的分裂,笔者认为,该系列小说的问世,既标志着作家艺术个性的初步形成,同时作为一种创作原型,它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作家走向深层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5.
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审美人格倾向的培养与审美人格培养的途径,将其贯穿于语文教育之中,形成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每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得普通人成长为务实的自我实现者和超越的自我实现者,可以使得思维型人格与艺术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可以使得内倾型人格与外倾型人格成长为综合型人格,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审美心理是美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美育中,它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对美与丑,对善与恶的判断力,来逐步引导学生人格的完善.本文分析了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学生审美心理的两个特点,最后提出了中学美育中把握学生审美心理以达到人格完善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以其独具个性和风格迥然的早期小说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变态艺术人格的作用下,郁的早期小说呈现出一种感伤沉郁的风格。而这种"忧抑感伤",集中地体现在其笔下的"零余者"身上。作为作家的"自我"代言人,"零余者"以其苦闷感与多余感,揭示出被"异化"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代知识分子"异化"和"反异化"的范本,对于我们今天的"反异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异化是审美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本文从异化的概念、异化产生的原因和扬弃异化三个角度谈审美的生成 ,认为审美是与异化相对立的 ,审美生成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正> 审美人格研究,是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伦理学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审美人格与非审美人格的比较研究,以期揭示审美人格的内在机制,为培养和塑造审美人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的支持。 在对审美人格与非审美人格作出区分之前,我们需要对人们的一般人格心理有个了解,现代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曾归纳过历史上五十种关于人格的解说,这里择其中几种为例: “人格是个体内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中庸之道是维护心理平衡、塑造人格的根本思想法则。他深刻认识到修身养心 (思想品德修养 )与人的心理平衡有着密切关系。孔子明确指出失之“正中”的不良情绪会破坏心理平衡 ,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他提醒人们重视对情绪情感的控制与调节 ,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克制、寡欲、大度。另外 ,孔子对音乐、养生、双重人格 (变态人格 )等等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欲望具有能动和受动的二重性,二者对立统一于生产实践中的人.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视野下,审美活动同样受生产实践的建构作用.马克思美学的审美维度就此分为两层:理想审美层面和异化审美层面.生产视点也使得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主体带有了实践主体的特点,异化的实践主体通过货币中介使异化的欲望和异化的审美直接联系起来,这种状况与"美的规律"的相互作用使现实审美活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一项社会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众文化时代 ,人类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重要的是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的异化。审美教育可以在克服技术统治和平面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 :恢复人性完整 ,唤醒人的感性 ,建构全面和谐人格 ,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 ,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这项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16.
在对现代主义进行颠覆与反拨之中兴起的后现代文化以其特有的逻辑深度模式的削平、主体性的零散、生活的审美呈现,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格的塑造并使其走向异化,最终形成集戏仿性、边缘性、仿像性人格于一身的“后现代人”。在内心世界、他人世界、虚幻世界中放逐了自己的后现代人,最终虚化为游走于幻想和真实之间的魅影。  相似文献   

17.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审美教育强调通过对人心灵的美化和净化,实现特定人格的塑造和健康心灵的达成.以心灵净化和美化的美育实践以模仿为起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在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相融中得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健 《文教资料》2007,1(10):118-120
和谐的人格应该是知、意、情的统一;文艺通过发挥其独特的审美功能,可以为建构和谐的人格服务,因为文艺发挥其独特的审美功能的方式是“寓教于乐”。文艺一方面使人的感性需要高尚化、纯洁化,另一方面又促使理性发展兼顾人感性要求,从而使在现代社会中因“异化”而分裂的人格恢复和谐。  相似文献   

20.
一、何为审美建构 审美建构,又为审美心理建构,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结构的“建构”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构造构成了“人的心理建构”。由此,人人都有既成的心理格局,并以此为中介完成对外界的认识与评价。所谓审美心理建构.是指“人在审美、创造美时能动反映事物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情、意系统和多种心理形式组合、运动的结构系统”,包括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两方面内容。前者如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后者如审美观念、审美人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