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庄是中国东北首个约开口岸,而1 861年英国却以营口假牛庄之名开埠,从此营口变为国际条约体系中的牛庄。开埠后,牛庄(营口)在多国贸易的拉动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北唯一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变成了近代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纷争的策源地。20世纪初,牛庄(营口)因大连的崛起而式微。牛庄(营口)的起落既反映了航运条件与港口腹地的共振关系,也折射出东北亚国际战略布局源于经济又先于经济考量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营口在清代前期称为"营子"或"没沟营"。而关于"营子"或"营"的由来,历代说法则不尽相同。其实,"营"即是帐房的意思,并非窝棚,它们的主人更非移民或渔夫,而是清初在辽南一带游牧驻防的巴尔虎蒙古。  相似文献   

3.
牛庄和营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以来,不少中外历史著作在谈到中英《天律条约》有关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时,往往把牛庄和营口混称。例如,国内近年出版的一些历史著作写道:“加开牛庄(营口)……为通商口岸”;①“根据天律条约规定,牛庄于一八六一年四月三日开埠(商埠设在营口)”②。在外国人所编写的一些历史著作中也有上述的提法。如美国人马士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卷)中写为:“牛庄的海港——营口……”(45页);“从山海关到营口(牛庄)的铁路”(90页)。然而当时把持中国海关的英国人把在营口发生的事情则不称在营口而称为在牛庄。如包罗致戴乐尔的信中写道:“牛庄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1858年中英双方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第十一款提到“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任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至于听便居住,赁房、买屋,租地起造礼拜堂.医院、坟营等事,并另有取益防损诸节,悉照已通商五口无异”。根据这一规定,牛庄等口岸成为通商口岸,在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上,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都会提到“牛庄后改为营口”,而对于这一改变的历史过程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则大多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5.
从北洋三口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近代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营口、烟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方开设的三大通商口岸。实际上.这三个城市都是清代前期随着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崛起的,到清代中叶已是北方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港口。考察它们在开埠之前的发展脉络,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关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 1856年英、法发动了旨在开辟全中国为市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加给了清政府,在攫取了一些新的特权的同时,又增开了牛庄等通商口岸。这里的牛庄,是中外条约上第一次正式提到的中国东北通商口岸。列强为何对牛庄寄以如此的注意力呢?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关于城市"游荡者"的理论把"人的移动"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结合了起来.通过一个与本雅明取向不同的问题意识,经由对具体个案的讨论和分析,也可看到在开埠以来上海"城市化"进程的语境中,"性别移动"和城市流动空间形成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营口港是近代东北地区开埠最早的口岸,开埠后曾经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但伴随着日本殖民者对大连港的开发,营口港逐渐走向衰落。营口港衰落,原因是复杂的,但与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有直接关系。营口港与大连港的竞争,其背后隐藏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程度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10.
顺治康熙年间,天主教陆续传入东北。雍正乾隆年间清朝政府把天主教归入邪教,严厉禁止。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攫取了中国内地传教权,从此教案不断,其中"还堂"纠纷往往成为导火索。本文所述牛庄"还堂案",是同期全国众多"还堂案"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通过对此案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会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天主教传入东北的情况和特点有个大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