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作为研究高僧生平行履第一手资料的塔铭,向来受到佛教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塔铭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行状到塔铭写本,然后上石,最终形成拓本,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塔铭写本、原石与拓本的不同.同时,唐宋时期,高僧圆寂后,会在其一生有重要意义的寺院分别建塔,"数处建塔"这一现象,也催生了一人多塔,一人多铭的现象.塔铭的创作者多为文人或高僧,塔铭在收入其别集或语录时,所据的底本情况复杂,有的是最初的写定稿,有的是原石文本,而有的则是依据拓本收录,这样又形成塔铭别集、总集文本与拓本、原石的不同.一人多铭,一铭多本的现象,增加了使用塔铭作为史料的难度.理解不同塔铭文本之间的差异,无论对于理解塔铭这种文体的复杂性,还是正确使用这一重要史料,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门藏幢读跋两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龙门文物保管所历年收藏唐代文物中,有东都弘圣寺临坛大德释真坚及圣善寺志行僧释怀则尊胜经幢各一躯。前者幢体系一正八面棱柱,己无幢盖、基座。现残高148厘米,水平截面外接园直径18厘米,内刊真坚大师行状并厕实沙门佛陀波利译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部(插图一)。后者现呈一球冠状园柱体,亦缺基座。以其顶部所存卵孔并结合幢铭所载之内容,知其应为一多层幢塔靠近基部之一节。此幢节高、广各60厘米,内刊怀则行状并汉语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是从芙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提出的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入手,从教育传播学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三个方面出发,分析"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南疆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首先对城镇化的内涵和目标作了阐述;其次,用大量数据分析展现了"环塔"区域城镇化建设的现状;第三,对"环塔"区域城镇化发展实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第四,试图梳理制约新疆南部城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推进"环塔"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构思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任何形状或形式绝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重新加以建构使之完形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标举整体,弘扬接受主体性的意蕴,对儿童文学图画书的阅读有较大的启示.图画书的阅读既可以是一种整体性阅读,又可以是一种闭合性阅读,同时还可以是一种同构性阅读.这样的阅读诠释了图画书带给我们乐趣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塔哇"是藏文的汉译音,汉文文献对这一名词的理解并不一致。"塔哇"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或指代人,或指代地名。对"塔哇"的几种不同含义进行梳理,正确认识"塔哇"与寺院的关系,从而挖掘"塔哇"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任何形状或形式决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重新加以建构使之完形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标举整体,弘扬接受主体性的意蕴,对文学审美鉴赏有较大的启示.诗歌鉴赏既可以是一种整体品鉴,又可以是一种闭合品鉴,同时还可以是一种同构品鉴.  相似文献   

8.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重要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图形与背景原则、同形同构原则以及邻近性原则等等,都蕴藏着可贵的教育智慧.由此提炼出来的整体扫描学习法、对照突出学习法、体验共鸣学习法和类比联想学习法,对文学欣赏、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格式塔智慧引入理论课堂教学,使师生心理能量得到全面展开,使生命感悟、审美想象与存在之思融会贯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素质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数学与美学同源同根,数学中蕴含着美的元素.基础教育中,要从数学教学的"功利性"倾向转向"审美性"倾向.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的美学理论包括完形、场论、对完形的知觉法则、异质同构理论等,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如格式塔与数学教学的整体观,完形与自然美、数学美,张力与平衡对教的启示,留白与想象对学的启示等.  相似文献   

10.
魏学宏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5):44-46,76
文学鉴赏是实现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直觉性原则为我们从鉴赏角度理解文本意象的构成、走入作品设置的美的境地提供了某种启示,并由此形成了文学鉴赏的"格式塔"效应。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推崇知觉的识别与组织作用。该学派提出的"同构论""整体性""直觉观"原则,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为诠释文本的意象构成、发掘独特的审美意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至今对诗歌鉴赏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者竞争的框架中分析,认为国民党“清党”所示与共产党的纠纷,乃是苏俄共产主义与辛亥民主主义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国民党之“清党”反共只能做到反共而不能清共,这是国民党走向意大利法西斯式独裁的关键所在.《大公报》对“清党”后国民党前途走向的观察,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批判虽立足点迥异,但在基本看法上却构成某种呼应,同在“他者”的意义上凸显了“清党”对国民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报》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大会采纳,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从条文上看是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然而,国民党并无真正还政于民的诚意,《大公报》呼吁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里,"(他)妈的"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詈词。本文首先考察了从"操/日你妈屄"(书面语写作"操/日你妈x、X你妈x")到"操/日你妈的"(书面语写作"X你妈的")或"(你)妈屄/逼的"(书面语写作"(你)妈x的"),再到"你妈的",最后到"(他)妈的"的演变过程。然后,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对诱发这种演变的动因作出了解释,即"在交际中减少对对方或他人面子的威胁程度;维护自我形象,减少对自我面子的损害程度"这样的语用需要,促使言者慎重其辞,隐去脏字和直指对方的人称代词"你",并采取一些补偿性行为,比如,虚拟出第三人陪同对方挨骂。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张远山的“反乌长邦”长篇寓言小说《通天塔》的哲学寓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作品的主人公为了救世而建通天塔,为了救人类而毁灭人类,但终于经由庄子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返回世俗生活的醉生梦死,通天塔的倒塌象征着人类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疯狂和梦幻,既无法得救,也不能毁灭,而只有退化和失误,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沉重的忧思。  相似文献   

16.
歌舞戏转踏与《调笑》在宋代关系密切。《调笑》是宋人写作转踏最为常用的词调,转踏从南宋开始式微,《调笑》词保留了作为转踏歌辞的痕迹,同时又有变化。关于《调笑》和转踏的离合这一具体问题,如果以歌舞戏为本位,得出的结论似乎是《调笑》离开转踏单独发展,离散了音乐先天赋予它的形制,割裂了与音乐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戏剧性;而如果以词为本位,得出的结论或许就是《调笑》接受了转踏赋予它的某些特征,为词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即使在后世已经不再与歌舞相融,也启发了词体的某些新因素。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正恰恰从反、正两方面显示着《调笑》与转踏离分之后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18.
19.
巫术宗教仪式是中国戏剧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特别是颇具戏剧表演因素的傩祭,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与后世戏剧相比,唐代歌舞戏更多地保留了戏剧生成的原始巫傩文化元素,其代表剧目《踏谣娘》即可印证。不论是剧中男主人公苏中郎的姓氏、癖好(嗜酒)、相貌(丑陋),还是女主人公采用的“踏歌”这种艺术形式,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巫傩文化在唐代歌舞戏中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达的时期,杂技艺术也呈现出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局面,并且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它不仅在《全唐诗》、《全唐文》等诗赋文章中有具体生动的描写,而且唐人传奇以及笔记中也有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