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覆盖面,通过职业教育大扩招政策红利的杠杆作用,面向贫困群体开展精准培养和精准帮扶,促进扶贫对象在技能技术、精神、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快速提升,实现贫困群体的“精准就业”和“精准脱贫”。新时代高职院校的百万大扩招是我国精准扶贫补短板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为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软实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教育贫困存在代际传递,需要教育精准扶贫加以阻断.在分析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概念、教育贫困代际传递机制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阻断教育贫困传递的“四力模型”和激活方法,进而提出了包括教育扶贫精准识别、教育扶贫精准帮扶和教育扶贫精准管理等在内的教育精准扶贫这一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贫困的群体,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贫困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本文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而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4.
收入的贫困源于权利的贫困,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要求赋予贫困群体公平参与经济活动并分享其成果的机会。旅游业切合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是扶贫的重要途径。偏远地区的旅游开发往往在政府和企业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贫困群体参与旅游发展并分享合理收益的愿景。为此,在企业投资旅游开发的前后阶段,地方政府都应以"旅游扶贫"为目标,引导、支持贫困群体投入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积极地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在解决他们权利贫困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辨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贫困的本质及其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高校也应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再认识,正视存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头脑中的贫困”现象。“扶贫先扶志”,相对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头脑中的贫困”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是由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旅游精准扶贫帮扶、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构成的,并由管理始终贯穿于全过程的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广西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是以旅游扶贫为载体,通过旅游产业引领广西西江经济带民族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实现旅游业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陈立群校长深刻的帮扶体会和鲜明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对贫困民族地区教育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对我省教育扶贫有着重要启示。教育扶贫首先扶的是精神。培养良好习惯、培育奋斗精神应该成为教育扶贫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智扶志”应成为新时代教育扶贫的核心要素,从扶“贫”延伸至扶“弱”.  相似文献   

8.
李磊骏 《湘南学院学报》2012,33(6):106-108,121
对贫困大学生的扶贫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扶贫入手,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特征,走出贫困逆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同时要辅之以经济资助、心理扶持和择业帮扶,以解决其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梁磊 《华章》2012,(12)
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由来已久,在共同富裕尚未实现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存在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由于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探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扶贫”现状,以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叶玲 《机械职业教育》2022,(1):24-26,36
职业教育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发挥了人力资本扶贫、结对帮扶扶贫、项目开发扶贫、技能培训扶贫等多项作用,取得了迅速帮扶的成效。面对深陷相对贫困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担负起赋能、赋形、赋涵等多种使命,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社会保障、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幸福能力,有效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指引下,中国贫困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中国贫困底数大,脱贫攻坚还面临着多元帮扶主体角色定位不清、力量分散,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脱贫成效巩固难等问题。未来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脱贫攻坚路径,就必须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出发,激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整合多元帮扶主体力量与资源,构建基于内生发展的科学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2.
教育帮扶作为助力民族地区贫困搬迁人口实现生计减贫脱贫的重要举措,是能够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通过对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被动输血式和主动造血式的两种教育帮扶模式分析,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点教育帮扶具有目的的直接性、对象的精准性、内容的生计性、方式的激励性等特征,但依然面临着贫困家庭补偿教育难以维系可持续性生计、输血式教育供给难以改变教育落后实际现状、现有社区发展模式难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开启“十四五”历史新转向背景之下,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人口教育帮扶也势必从个体补偿教育向区域高质量教育均衡发展转向,从外力供给教育帮扶向教育内生发展能力提升转向,从“搬得出、稳得住”的政策设计向“过得好、能致富”的制度保障转向,继而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贫困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就业帮扶是就业扶贫的重要方面,就业帮扶更要贯彻精准化的理念。本文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核心,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的优势,构建高职院校"互联网+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实现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相似文献   

14.
国外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贫困方面。中国城镇中“新”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远比“老”贫困人口要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机会。下岗失业造成绝对贫困,收入差距拉大等原因造成的相对贫困问题非常突出,对社会稳定威胁更大。贫困成因主要为转型期的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政府扶贫政策不仅要关注绝对贫困群体,还要关注城镇相对贫困和居民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贫困大学生资助日益加大力度,高校面临的贫困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资助,更多是贫困大学生的能力资助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转变为基点,解决目前贫困生资助单一形式,化解学生“等、靠、要”的资助心态,将“经济帮扶式”资助与“能力开发式”资助倾斜转化,探析“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资助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建立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的构建,促进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资助育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是主要矛盾的聚焦点、精准扶贫仍然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导向。"增强权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坚持认为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基本理论假设及其科学的工作方法,在精准扶贫中能够助力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农村社会环境。发挥专业优势,因户因人帮扶、链接社会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跟进评估,实现精准扶贫的动态追踪在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的物质贫困往往与精神“贫困”并存。造成物质的贫困,除了历史、人口、自然环境等原因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精神的“贫困”。治穷要先治愚,扶贫要先扶志。因此,必须把扶贫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既要重视物质的“投入”,又要重视精神的“投入”。没有农民的精神“脱贫”,便不可能有物质脱贫,扶贫工程就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和田地区普遍贫困的基本状况并对致贫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帮扶的措施和手段由开始的输血式扶贫,逐渐转向增强造血功能式扶贫.和田地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扎实有力,"援疆工作"和各级"定点帮扶"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培训带来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完善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机制,必须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反贫困机制转化,转换政府直接投入财政支出的扶贫模式,完善区域性开发扶贫模式,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消灭了绝对贫困,对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文化帮扶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普遍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域振兴的文化经济发展策略、赋能导向的弱势群体项目支持、广泛动员的社会力量整合机制、刚性约束的项目实施保障体系等实践维度。由于存在西方福利国家理论指导文化扶贫实践的理论缺陷,资本逻辑减贫体系应对文化贫困的制度缺陷,现行国家治理体系整合文化帮扶合力的体制缺陷,西方国家文化帮扶质量和效能被大打折扣。结合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文化帮扶要从巩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突出文化帮扶的基础地位、强化帮扶机制的融合创新、引导社会力量的深度介入、重视文化扶贫的制度建设等方面着力,走出一条相对贫困治理中的中国特色文化帮扶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重视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针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经济贫困和部分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双重现状,分析了出现思想贫困的原因,提出了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帮扶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