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汉诗和英诗在格律方面有诸多不同,在格律的传达上当然也有诸多困难之处。本文拟采用红楼梦菊花诗原诗、杨译本和霍译本译诗为相关语料,探讨两译者对原诗格律的传达。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域,要求译者不但要通晓我国古代诗歌的韵意,还要对英诗的内涵有所了解,在译诗工作的第一步,从多个方面来综合体会和理解原诗中一字一词一句地细致描写,当然还要掌握诗人当时的社会经历、创作背景以及诗体形式等。只有当译者切身体会到了原诗表达的感情,才有可能在译文中将此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笔者将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以《送友人》为例子,分别从交际维度、语言维度、文化维度这三方面来研究李白诗作的英译。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英诗汉译之比较,英诗的节奏感及音乐美,英诗汉译应努力体现原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美在于音韵节奏美、意象美、形式美以及修辞美等美学特征,这也恰好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对诗歌的翻译更应注重对原诗美学特征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把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中去.本文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部分英语名诗进行分析,探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将原诗的音韵美、形式美和修辞美移植到译作当中,从而使原诗的关感在译作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丁楠 《考试周刊》2013,(73):22-24
典型事件模型理论由Langacker提出,包括弹子球模型理论和舞台模型理论两部分。在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认知过程中,一些意象被诗人或者译者识为射体,而另一些则被识为界标。由于译者与诗人各自的认知系统无法完全契合,往往会造成译诗与原诗的射体、界标,以及二者间动态关系的不一致。本文以雪莱的A Song为例,对其四首不同译文作对比分析,主要从译诗与原诗的射体、界标、二者间动态关系及舞台背景的构造解释诗歌意境的营造,从而证实典型事件模型理论在英诗汉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7.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2021,(1):95-104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意象翻译中,译者不仅需用目标语移植承载原诗意象的物象,而且需再现原诗意象的组合方式,从而再造诗歌意境。意象图式是在人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具体空间的抽象概括,当这种抽象概括投射到诗歌的语言层面便会形成诗歌意境。将意象图式理论运用于诗歌翻译可以帮助译者理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及其隐喻意义,从而指导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再造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9.
古诗英译是一个复杂的语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今译是理解与表达中间必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古诗今译作为语内交际,除了丢弃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等要素以外,在再现原诗意境、转递原作信息方面一般都能做得比较好。古诗今译有助于译者对原诗透彻了解并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与隐喻都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对原诗与源语文化的体验认知决定着其对原诗的理解,同时也决定了隐喻在译文中的情感映射。辩义是翻译之本,而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译者再现的不仅是原诗,更是诗人情感的映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汉诗中的人称代词多为隐性人称代词,而英语中人称代词则需要明示。由此,人称代词的翻译成了汉诗英译中译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根据人称代词的分类——即显性人称代词和隐性人称代词,以关联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汉诗英译中对人称代词的认知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对于汉诗中显性人称代词的翻译,其本质是进行符码转换;而对于隐性人称代词的翻译,译者需要进行认知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以推导出具体的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13.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如何抓住我国诗歌的特点,进行准确传神的翻译,是广大外语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任务。本文拟从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忠于原文,突显诗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对汉诗英译过程中的一些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偶和对仗(一种比较严格的对应),经常使用,以反映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双方.把对偶、对仗,"形""神"兼顾地译成英语,是相当困难的.汉语靠"意合"理解,较少词语可含蓄颇多意蕴.英语讲究"形合",要求词语间形态的关联.往往因诗词的委曲宛转、引起误解以致误译.  相似文献   

17.
古典汉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把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翻译成英语,输出到西方国家,有利于增进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本文作者从译诗之难入手,分析了诗歌翻译家不可缺少诗人气质,然后又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讨论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中、西译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中西合作译汉诗,可以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的古代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研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 从语言因素、意象翻译、译者主体性以及对诗歌意旨的多元阐释等方面的表现来分析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英译本。笔者认为中国古籍现在涌现的多种英译本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充分了解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和对世界的贡献, 使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诗歌具有意义的多层次性,即明示义、引伸义和象征义。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英汉诗歌不同层次的意义与语言的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通过这些功能来实现的,对英汉诗歌进行语言功能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揭示诗歌语篇的多层次意义、不同意义的表现方式以及英汉诗歌语篇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