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梳理并分析国外关于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构建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提供参考借鉴,既有利于提高数据科学人才培养效率,也有益于满足数据科学家职业发展的需要。[方法/过程]选取主要国家(地区)的典型数据科学家能力研究成果,解读分析其中的能力框架与要素,探讨目前国外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的研究方法、数据科学家职业准入条件以及信息环境变化对数据科学家能力的影响。[结果/结论]国外数据科学家能力体系的建设值得借鉴。我国应该尽快构建数据科学家能力框架,明确数据科学家的培养目标与职业发展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多方协同,加强数据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注重数据科学家的在职技能拓展。  相似文献   

2.
电视广告中的"科学家"形象是否真实反映了实际的科学家形象?青少年对广告中的"科学家"的信任度如何?这不仅关系到产品的信誉,更关系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和科学自身的发展等重大问题.调查显示电视广告中的"科学家"代言人的信任度比其他类型代言人要高,且广告中的"科学家"形象与青少年认知中的科学家形象高度重合,青少年的科学家形象构建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告的影响,显得呆板单一,故而规范广告中的"科学家"形象以及提升青少年对广告中的"科学家"证言的辨别能力就变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有一套科学家传记问世了。这套科学家传记,展现了科学家们的另一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思想。 一般的科学家传记,以时间为序,从科学家从小到大,记载着科学家们的步步成长过程和发生在这些成长过程中的件件往事与成果记载。读后虽然可以对科学家的成长、成材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但对科学家们在创造成果、突破理论时的思想脉络并不清楚。这套科学家传记,恰恰就是介绍了科学家们在创建、突破时的各种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4.
围绕“吸引力+传播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项目依托著名科学家,通过采集和展示科学家手模以及为青少年录制寄语视频的方式,拉近了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顺应了短视频流行的传播方式变革,线下线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突破了科技馆的时空限制,有力弘扬了科学家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年龄分布是一种单峰分布,与杰出科学家论文生产力的年龄分布比较一致.中年时期是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和产出力的双高期.进一步对三个领域杰出科学家最具影响力的5篇论文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杰出科学家最具影响力的5篇论文的年龄分布高峰期比杰出科学家发表所有论文的高峰期早.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赵勣  李响 《编辑学报》2023,(6):610-614
自2019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发布以来,科学家精神已经逐步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科学家精神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回溯历史和比较分析以及着重梳理期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发展演变,本文提出中国科技期刊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总结新时代新要求下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所亟需的理念提升与转变,并给出了贯彻这些理念所需要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人物数据为中心,探索卓越科学家语义描述和关联发现的技术实现路径。利用Sesame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发布语义数据,实现围绕卓越科学家的搜索发现。从学科领域、奖项、组织机构、科研成果、地理位置等多个维度挖掘卓越科学家的关联信息,实现了卓越科学家数据的关键词检索,对外提供WebService,通过人物中心节点图和人物地图可视化地显示卓越科学家数据的语义关联。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学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然而科学家却不被大众媒体公平对待,且不少的大众媒体从业人员不承认这一点。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证大众媒体在报道中冷落了科学家的事实,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大众媒体重视科学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是推动我国科普图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聚焦科学家参与科普图书创作,研究梳理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与趋势,调研分析科学家创作的科普图书作品在获评奖项、市场反馈、原创与引进以及内容主题分布等方面的现状与特点,探讨分析优秀科普图书创作的经验模式,并从科学家科普创作良好环境营造、科学家科普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复合合作强度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构建一个基于科学家合作行为来评价科学家科研表现的复合合作强度(CCS)指数,该指数的特点在于不仅反映作者合作网络的特征,而且揭示科学家的合作机构及分布特征。[方法/过程] 基于科学家的合作与科研表现的正相关性,提出六大假设构建CCS指数理论模型。选取来自中国科学院2007-2011年间发表SCI论文在30篇以上的40位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科学家为实证分析对象,并对实证结果与合作网络度数、H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进行比较。[结果/结论] CCS指数与合作网络度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H指数和篇均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很弱,CCS指数的价值在于揭示科学家的合作者及合作机构的分布广度、深度和密度,反映科学家的国际合作参与度。这些指标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可进一步丰富科学家评价的指标,有助于开展科学家的科研表现评价和专家发现工作。  相似文献   

11.
段涵敏 《青年记者》2021,(19):34-35
如何将科学家的职业素养中最可贵的科学精神展现出来,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的科学家带到大家面前?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一等奖、湖南日报策划的"走近科学家"年度大型系列人物报道,采取在现场、讲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事实和大量丰富的细节阐述科学家鲜为人知的事迹,展示了当代科学家的风采,彰显了创新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典型科技人物系列报道的策划采写提供了崭新样本。  相似文献   

12.
搜集了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的履历信息,分析了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高被引科学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并得出了高被引科学家大多数都曾有过国际科研经历和稳定的团队合作关系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生动事迹中。如何把科学家的事迹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展览展品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价值,是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科技馆“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策展阶段提升展览“硬实力”,在开展阶段提升展览“软实力”,从而达到展览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提升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质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科学传播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科学热点事件的频发迎来了热潮,许多研究指出,提升科学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但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积极性不够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改善手段。本研究提出了科学传播素养概念,通过数据,分析了我国科学家科学传播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科学家传播素养的建议:建立科学传播的专门机构、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供激励、创新科学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5.
对近40多年来中美两国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展开调研,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并利用SPSS数据软件对电影中的科学家角色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归纳出中美电影中科学家角色在人物设定层面多维度的呈现差异,探讨比较中美电影在科学家形象塑造的理念与方法上各自的优劣之处,并对我国电影在科学家形象塑造方面提出建议:性格特质多元化;性别比例平衡化;学科领域细分化;电影类型拓展化。期待未来的中国电影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多种元素与风格,努力塑造出更多样、更立体、更丰满的科学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综述目前顶尖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变化规律研究,为发现顶尖科学家学术成长规律提供研究方向。[方法/过程] 首先界定顶尖科学家的范围,总结个人学术影响力的内涵及其定量测度方法,然后重点从学术影响力测度方法、规律研究方法、规律研究结果和顶尖科学家学术影响力变化规律假说这4个角度对顶尖科学家学术影响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结果/结论] 认为顶尖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变化规律现有研究中存在数据处理过于笼统等问题,指出今后5个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对近40多年来中美两国电影中的科学家形象展开调研,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并利用SPSS数据软件对电影中的科学家角色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归纳出中美电影中科学家角色在人物设定层面多维度的呈现差异,探讨比较中美电影在科学家形象塑造的理念与方法上各自的优劣之处,并对我国电影在科学家形象塑造方面提出建议:性格特质多元化;性别比例平衡化;学科领域细分化;电影类型拓展化。期待未来的中国电影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多种元素与风格,努力塑造出更多样、更立体、更丰满的科学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科学家科研生产力一直是业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主要从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被引)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以往科学家科研生产力的一些评价指标认为不同研究领域的论文质量和科学家的引用行为呈现迥异性特征,不仅可以跨领域对科学家科研生产力予以测定,而且可以跨越学术级别、依据机构规模或者参照不同期刊成果对其进行评价。但是以往的评价指标不仅忽略科学家所处的情境(Context)特征——科研评价中同一机构不同学术等级的职业晋升阈值要求是有差异的,而且不同机构对同一学术等级的职业晋升阈值要求也是有差异的,而科学家所处的情境特征正是其科研努力的参考标准,而且科研成果中合作科学家的知识贡献往往容易被忽略,这并不符合大科学时代的科研需求。[方法/过程]融合以往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和针对以往评价指标存在的局限,提出了Q2 SRC-指数以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生产力,不仅关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Q&Q,Q2)、研究的主题领域(S)、科学家在其合作成果中的排序(R),而且强调科学家所处学术情境(Context)的特征。[结果/结论]该指标不仅提出了跨学科情境下综合评价科学家科研生产力的理论模型,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即可作为科研评价中科学家学术晋升的参考依据,特别是科研评价中学术级别晋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该指标是重要的客观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科研论文产出时间序列的传统研究均基于科研人员整体的平均论文产出,此种方法研究所得规律能否代表全部科研人员个人的论文产出规律,既是科研人员成长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政策评价的重要内容。[方法/过程] 实证分析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对杰青基金资助前后杰青科学家个人论文产出规律进行研究,并与杰青科学家整体论文产出规律进行对比。[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杰青基金资助前后,杰青科学家整体论文产出呈现持续增长的规律,杰青科学家个人论文产出呈现4种规律,其中31.7%的杰青科学家个人论文产出规律与杰青科学家整体论文产出规律不一致,科技政策定量评价时该方法可以将研究精确到每名科学家。  相似文献   

20.
战略科学家是科研工作大军中的"帅才".2021年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事实上,站在科研人才金字塔尖的战略科学家,注定是科研大军中的"关键少数".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从"863计划"到"973计划",再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科学家可谓"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