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庆 《东南传播》2012,(3):82-83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中国纪录片要打破"高成本、低收视率"的尴尬局面,抢占中国这个大市场,就需要制作出符合中国受众审美观的纪录片。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纪录片的叙事中,以达到吸引观众,引发共鸣,从而实现纪录片的拍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话在全世界广为流传。2010年10底,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针对我国国产纪录片发展而提出的一项专门文化政策,明确了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方向。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这是中国首个国家级专业纪录片频道。纪录片的春天来了,这是纪录  相似文献   

3.
毛庆  田国英  胡叶 《新闻前哨》2009,(10):70-72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话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然而,“低收视率”、“亏本”、“困惑”却成为描述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关键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纪录片的融资、创作、营销等不可缺少的商业链条及其外部环境着手。  相似文献   

4.
对于飞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太多方面值得书写和记录。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更需要有具备跨越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文本,纪录片作为一种能够承载并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应当能够承担更多的国际传播作用,笔者就对于中国纪录片当前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闫敏  夏明英 《传媒》2019,(15):94-96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样态,参与式交互纪录片以其所处的"后真相"时代背景,促进纪录片对"真相"的重构,让每一位参与者成为代码编写员,使每个讯息接收者转变为社会"真相"的协同构建者。与此同时,交互影像在中国纪录行业的发展机制还逾待建立,众创型叙事模式对纪录片真实性边界的追问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6.
《2011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纪录片视频网站不断增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对纪录片的时间、种类等都没有限制,海量需求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空间。而正版纪录片成为新媒体扩展平台的新渠道。从2011年开始,网络收购纪录片的价格从原来的一分钟30元迅速提升到100元,个别作品甚至高达1000元,超过电视台的购片价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纪录片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嘉  海燕 《传媒》2005,(1):34-35
纪录片在中国人的心中并不陌生,它以其纪实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日渐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心.然而,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在中国纪录片不断普及不断获奖的时候,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低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本文就以探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之路为线索,结合中国市场化实际对中国纪录片走出困境、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做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应启明 《视听界》2008,(1):31-32
纪录片在中国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纪录片有价值但没市场,是个亏本的买卖。除非有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否则中国纪录片创作难以为继。纪录片究竟有没有市场?如果有如何走?纪录片专业频道能否依赖市场得以生存、发展?当我和我的同事一起经营和管理上海纪实频道时,这些问题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面对思考,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央视纪录频道联合举办的"央视纪录频道杯"征文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征文活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这充分说明了全社会和全行业对纪录片的重视与期待。当前,中国纪录片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握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方向,总结中国纪录片创作和经营  相似文献   

10.
直面市场:中国纪录片当前境况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化使中国纪录片陷入困境 ,中国纪录片面临又一次转型 ;市场化又将整合中国纪录片 ,让纪录片走向一种真正意义的繁荣。直面市场 ,也许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纪录片的市场现状和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 《现代传播》2005,(1):131-133
一般来说, 中国纪录片的生存方式有两种: 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生存其主体是各级电视台和其它国家宣传机构。由于这类机构的投资主体是国家, 生产的第一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宣传, 既然没有经济回报的主观要求, 客观上就很难产生利润。体制内生产的纪录片的出口基本上是电视台播出, 属于一次性消费, 盈利模式也比较单一。  体制外纪录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独立纪录片。它的生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制作人的生存策略和文化姿态, “所谓地下、边缘、民间的身份, 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文化立场, 而是带有某种不得已或‘反抗后被招安…  相似文献   

12.
2月2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京召开"活力中国"现实题材纪录片招标成果发布会,邀请纪录片领域专家学者、部分制作机构代表就"活力中国"纪录频道现实题材纪录片招标成果进行研讨。去年7月,纪录频道举办的"活力中国"面向社会制作机构邀请招标首轮活动,被外界称为"一次对中国纪录片市场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探索"。"活力中国"系列的第一批14集节目已于3月在纪录频道播出。  相似文献   

13.
王晨瑶 《视听》2021,(1):61-62
"中国独立纪录片"没有绝对的概念界定,它是一个相对的范畴.独立就意味着独特、自主,脱离体制,不受官方和市场的过多束缚,创作者可以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独立纪录片的内容与创作者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兴趣趋向息息相关,其内容往往较为尖锐另类,甚至有悖于主流社会,因此传播范围比较小.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以其令人"惊心动魄的美感"震惊了全世界的观众.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被称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资深编导在看过此片后建议:"所有搞电视的人,特别是作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应该好好观赏,仔细品读."  相似文献   

15.
肖灿 《今传媒》2010,(11):70-71
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国文献纪录片已经成为表达中国主流思想的传播样式。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媒介环境的快速变化,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叫好不叫座"、市场日益萎缩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主流化的媒介理想和市场边缘化的现实表征之间矛盾的尴尬处境等问题,文章将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此营造中国文献纪录片"思想主流、市场中心"的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独立纪录片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在中国大陆已不温不火的存在了20多个年头。之所以说它不温不火,是因为20多年来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市场并没有消失或沉寂,但也没有十分显著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黑暗中寻找属于中国独立纪录片自己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中国独立纪录片年轻而又充满活力,在当前DV时代下,又有很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应该说,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充满了发展的前途。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界有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而言,如同展示在联系日渐紧密的地球村面前的家家户户的相册。在国内外纪录片创作日趋完善,技术日臻成熟,题材日益广泛的当今社会,纪录片创作中的被动性依然成为不可轻视的存在。如何更好的认识被动性,在被动中赢得相对的主动权,成为一部优秀纪录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刘屹 《青年记者》2014,(2):70-71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这样来描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能。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对城市的记录,就是书写人类社会的历史。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方出现了在工业革命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大都市,它们多样的建筑景观和繁忙的都市生活吸引了大量的电影导演为之创作。纪录片就从那时兴起了一种诗意的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10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启动仪式、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暨第七届中国纪录片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新征程"这个核心主题,就营运的集约化、产业的多元布局以及政策与制度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20.
李超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204-205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史上,经典之作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绽放着熠熠光辉.但是所谓传世佳作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纪录片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究其原因,除了题材上的先天不足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没有利用好纪录片视听元素修辞表意的功能,从而使作品没有很好地被艺术化表达,以致作品主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度,不仅直接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给“电视无深度”又扣上了一顶大大的帽子.本文将试图以几部中国经典纪录片为例,论述影像修辞在纪录片中的具体表现,并就其对于纪录片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