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2.
威廉.布莱克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从背景人物、语气心境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即天真与经验,但他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弥补,缺一不可。就像"羔羊(善)"与"老虎(恶)",均属上帝之作,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人生从天真到经验之过程的对立统一,不仅对人类是生存必需,而且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之歌>通常被单一地解读为"天真"的颂歌或哀歌.而实际上,文本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具有多重性的"天真".这种多重性既囊括了诗人所描摹的"天真"之境的多层意义,又隐含着诗人对待"天真"的矛盾态度,折射出布莱克的诗歌文本所具有的开放和活跃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合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相似文献   

5.
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为《老虎》是写法国大革命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歌颂了造物主上帝的伟大。事实上,该诗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读它的可能性:布莱克在《老虎》中含蓄地表达了他关于诗歌创作的理念以及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存在的“以诗论诗”现象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6.
王红 《教学随笔》2013,(16):13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歌《羔羊》(The Lamb)与《老虎》(The Tiger)分别出自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首诗都提出了关于上帝造物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变,从幻想"天真世界"的欢乐到面对"经验世界"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李金发的《夜之歌》被收录在包括《21世纪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规划教材》在内多个版本大学教材,代表象征主义诗歌在现代诗歌作品中独树一帜.因其具有象征主义诗歌主题的朦胧性、情感的病态美、主导风格的非理性、章法上的无序性等特点,对《夜之歌》进行专门赏析的论文寥寥无几.本文从作者情感潜在的连续性出发,紧扣《夜之歌》的失恋者心态,将文本分为绝别、忆恋和求索三个部分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期给《夜之歌》的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18世纪的天才诗人和版画家布莱克以“诗画配”的形式出版的短诗合集《天真之歌,》将诗与画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我们可将其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解读,并试从版画入手,将版画设计和诗歌原文两相对照,从中探视布莱克的信仰:天真的世界是一个受到“神”保护的与世隔绝的世界,上帝是存在于每个人体内的潜在的神性,童稚是进入“神的境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丁洁 《英语广场》2020,(30):3-5
《浮生六记》由清朝沈复所著,雪莉·布莱克译本是第一个由西方母语译者翻译的英译本。现有对雪莉·布莱克译本的研究主要关注译本语言本身,从权力话语视角进行的讨论较少。笔者研究雪莉·布莱克译本,发现译本对原文文体、主题、人物形象、意象均进行了宰制,这体现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0.
韦远信 《中学文科》2008,(6):155-156
《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的乐府叙事长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此诗总共三百五十五旬,一千七百六十五字。由于此诗和古代的《诗经》一样都没有题目,所以后来人们习惯于用诗的第一句作篇名,题为《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众多诗作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天真"和"经验"两种状态的描写。几乎所有研究者都以《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为文本基础,认为前者倡扬,后者否定,表明这两种状态对立而又必需。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批评流派的悖论为理论指导,细读《诗的素描》,《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以进一步解读该主题,说明这两种状态除了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欣的《缠绵之旅》^[1]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样引起读者有关浪漫情感的阅读期待,其阅读体验也如《倾城之恋》一样归于俗世的朴实。揭开小说标题的浪漫假象,我们读到了实实在在的女性岁月流逝的悲凉,确认了实实在在的爱情是生活的装饰品的认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多元社会价值景观。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4.
隐喻从语言层次上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规隐喻和文学作品的诗性隐喻.布莱克的"The Tiger"一诗的隐喻历来被津津乐道,文章旨在用诗性隐喻来解读"老虎"一词的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用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深刻地表现了黑人传统文化和生存现状。小说中,原始宗教、神话传说建立起了叙事框架,讲述了非凡的人物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通过对各种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的描写,对黑人文明的追寻,莫里森表达了对各民族文明表示尊重,对黑人文明表示坚持和捍卫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天真之歌》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威廉姆.布莱克作品之一。在《天真之歌》的深层结构中蕴含着三个阶段,从蒙蔽中的天真到美好愿望中的天真,再到优美想像中的天真。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对比可以看出,布莱克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向现实螺旋式发展的自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文学创作受特殊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和政治意识形态规约,有人说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在此是断裂的。《青春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一,重读文本,发现作品中依然有新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因子,由于战争、革命和改造等主题的深入使其呈现出"本土化"现代性特质。尤其是林道静形象,在文学创作空间逼仄的时代,依然放射着人性的光辉,而对人性的书写一直是新文学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缠绵之旅》的爱情故事虽以悲剧的形式结局,但因故事中的人学会了谅解与赦免,让自己的身心坦然与转型的社会融为一体,因而故事中的主角及两个主要配角都在集体的对时代的歌咏与追忆中获得了幸福的感受。因此,作品除了局部(有关女性年龄部分)的悲凉外,整体上其情绪、价值是上扬的、理智的,让人们尤其是女性知性地关注年龄、理清爱与生活的关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春天     
William  Black英 《小读者》2011,(4):41-41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儿欢腾,公鸡呜叫,云雀在天上翻飞,夜莺在山谷间歌唱,孩子们欢蹦乱跳,笑语喧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的《春》。  相似文献   

20.
《飞烟传》通过飞烟勇于冲破封建道德的藩篱、大胆与赵象相结合、最后却惨死的悲剧,刻画出一个勇敢追求心灵相契合的女子形象.小说的结尾却生发出她缺乏节操、没有品德的议论,显然与之前对其形象的刻画与人品的定位是背离的.本文旨在阐述小说中叙事与议论错位这一现象,并探究其生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