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形势下的文化翻译是通过文化输入和文化建构,在目的语文化中再现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功能的过程。不同的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图式、构建出不同的文化框架;这赋予了译者新的角色——文化协调者。传统的解码-编码方法已不能满足文化翻译的需求。本文从文化框架出发,认为文化翻译必须根植于文化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解构源文化框架,源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框架转换,重构目的文化框架;其中框架转换是整个翻译过程的核心,主要通过归纳、删减、曲解这三种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翻译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中国文化与翻译当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词语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综合考虑语境、原文、感知、个人认知的理论,框架语义学理对注重文化内涵表达中国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运用框架语义学理论对中国文化与翻译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门与跨文化相关联的学科;框架理论来源于认知语言学,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化框架。由于社会文化框架异同所激活的不同或者相同的内容,对于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文化框架下的翻译以异化为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论隐性翻译     
杨永凤 《海外英语》2011,(1):178-179
"隐性翻译"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在其博士论文《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77)中提出,格特(Ernst-August Gutt)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2004)中,对隐性翻译进行了批评,国内译界学者对隐性翻译是否属于翻译范畴也进行了探讨。本文拟从豪斯对隐性翻译的界定,格特对隐性翻译的批评及国内学者对隐性翻译的归属这三方面对隐性翻译进行探讨,以期明晰隐性翻译的身份,给隐性翻译一个明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的用于分析言语事件的“语境特征”引入翻译研究,对语境主要特征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重新界定,尝试将语境主要特征分析作为一个框架,用作译者翻译策略的制定和译评者翻译批评的一个共同参照,并结合英汉格律诗的具体译例和译评,对如何在翻译和翻译批评中开展语境特征分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认为好的译文与译评均有赖于译者和译评者对语境主要特征的综合分析,语境主要特征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翻译及翻译批评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意义理论综合性地考虑了包括语境、原型、感知以及个体经验等元素,并为语义构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因而对于翻译研究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由于一些文化意象对于特定民族具有唯一性,会给译者翻译带来困难。此时译者可以充分调动其主体性,运用由框架语义学中的视角转换概念所构建的创造性翻译策略完成意象传递,力求让目标意象与原意象之间实现功能或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英译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少数民族文化的英译文本未曾真实呈现源文中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文化翻译与文化误读现象产生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提出避免在花腰傣婚俗文化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的对策,旨在与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学者进行探讨交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语义、框架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源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语义与框架密不可分,框架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词汇激活框架。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受源文概念意义的影响而出现误译。翻译教学中,可以借鉴框架理论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来探讨其作为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的影响因素—隐性文化,分析了隐性文化的特点,提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隐性文化氛围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0.
段君 《海外英语》2011,(10):182-183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两种重要理论观在实际运用中各有利弊。该文试从通过两者的异同入手,对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道德教育面临知识化、行政化和道德主体需要缺乏三重困境,缺乏隐性的道德教育。宿舍文化具有感染性、潜移默化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它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具备隐性道德教育的条件。因此,新时期道德教育应从宿舍文化的建设入手,加强隐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段君 《海外英语》2011,(9):248-249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两种重要理论观在实际运用中各有利弊。该文试从通过两者的异同入手,对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崀 《考试周刊》2008,(14):208-210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表达中的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语言现象.这与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和客体性思维紧密相关.动词经过名词化过程使得表达简练,并提高了客观程度.然而,汉语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习惯往往使得我们在理解和翻译名词化短语时出现障碍和困难.本文根据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对名词化的动词短语进行语义分析,在动词的语义框架中还原了名词化过程中丢失的语义成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名词化短语,并为汉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文教资料》2010,(15):34-35
翻译是一门科学.有其理论原则。国内外很多翻译界的学者都对翻译的原则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原则,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在翻译中获得了与语言相当的地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忠于原作,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文化差异.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关注,翻译不仅是两种语码的相互转换,同时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本文探讨了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并对其中的文化成分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6.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翻译既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的一个心理过程,又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文本框架或重塑原语文本框架的过程。原语和译入语的语义框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交叉或对立的。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框架和视角,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及其霄后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对此缺乏了解,必然在语言交流和翻译中造成误解,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校园丈化建设角度来探讨其作为课程中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的影响因素-隐性丈化,论述了隐性文化的特点,并对高校营造隐性文化氛围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翻译是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方法之一;文化转换与翻译等值是翻译工作者应当注意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文化之间呈现出融合的大趋势,但是这种融合往往是不平等的。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国情,指出译者必须正确对待文化融合中的不平等现象:既要传达异域文化,又要弘扬中华文化。反映在翻译过程中就是采取恰当的策略,再现原文的文化思想,以促进两种文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