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能力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成果.是一种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进行书面表达的素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多数教师几乎都是按照“审题——立意——范例——拟定提纲——起草”这样的程序.进行所谓的作前指导。这种“块状”结构的作文指导僵化呆板,根本没有创新意识可言,从而导致学生作文构思时处于“呆滞”、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作文套路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它立足于教师的教,机械呆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很不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讲求新的作文方法,追求新的作文“境界”,从而使作文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第一境界:无我——重在潜移默化教育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负担越重。心理负担越重,学生的作文就会愈加失去灵性,失去自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春光明媚,宜吟春江花  相似文献   

3.
“活动——作文教学”是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没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的过程。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会不时遇到提供多个材料作文的情况。指导学生找准中心,用活材料,是多料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一、多料作文的前提是找准中心。 如何求“准”?可指导学生“读”——“思”——“审”——“定”。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听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听得最多的是常态作文指导课。学生的习作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为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单一的“动笔写”的流程。习作指导过程也被窄化为“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种单一的程式。把这单一的、直线型的动笔写的“田间作业”当作习作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待,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学生依然怕作文,  相似文献   

6.
所谓作文指导“立体化”是相对于作文指导从课堂到课堂、范文到范文的“平面性”而言的,这种“平面性”指导具有被迫性,作文水平虽有所增长,但具有暂时性,知识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但具有单纯性;思维虽有所发展,但具有机械性。“立体化”作文指导就是要克服这种“平面性”弊端,全方位、多角度、灵活地进行作文指导,实现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生身心及脑全面的最优化发展,提高作文能力。作文指导立体化避免了“平面性”指导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作文教学的环节很多,有的分为“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环节;有的分为“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三个环节.不管是几环节,我们认为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每一个环节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有不同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抓好作文讲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指导学生运用文字进行写作的活动,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为:“课堂命题——教师讲解——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经过多年的摸索,我逐渐发现了这种模式的弊端:一是在选材上限制  相似文献   

9.
因为承担了“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的课题研究.我们在苏教版必修五的第一专题——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中,对作文指导作了充分的探究,延长了常规作文指导的时间,有步骤地充实了作文指导的过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对说明文写作教学的不足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感觉到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现将我们认为要加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理由,作个汇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曾扬明 《师道》2008,(3):26-27
课堂问题:常态作文课堂“习作过程”现象 近几年来,听过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多地听过常态作文指导课。学生的习作过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为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单一的“动笔写”的流程。习作指导过程被窄化为“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动笔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种单一的程式。把这单一的、直线型的动笔写的“田间作业”当作习作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待,问题也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学生依然怕作文,谈“作”色变。  相似文献   

11.
快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学校、家庭、生活需要快乐.作文也需要快乐。适时、适量让学生“快乐”作文训练.是摆脱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程式化、封闭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为改革传统封闭的静止教学程式:命题——指导——写作——批改.变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为充满人性之美、生活之趣的表达审美训练。  相似文献   

12.
梁彬  曹玮 《教育探索》2002,(12):59-59
一、教师“下水”作文的教学功能教师经常“下水”作文,写作的技能技巧就会不断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能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教师“下水”作文的指导功能教师“下水”作文的指导功能有两点:一是随机指导功能,二是示范指导功能。随机指导功能,是指在“做中指导”或在“做后讲评”中,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以往“下水”的经验和对本次作文要求的把握,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激励学生不要满足一知半解,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多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这种课型限于“一题一作”,学生作文一锤定音,成功与否都仅此一次。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以观察、思维为基础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又是学生以语言文字反映认识、表达情感的创造性尝试。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人们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何况是作文这种含有复杂心智过程的活动,更何况学生中还存在各种心理差异。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写出语句通顺、有条理、有中心的文章的能力。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传统的作文训练总是局限在“出题——指导——草稿——评改”的模式中,学生作文总是在老师指定的圈内挖空心思去想,自然学生的作文内容普遍单一,学生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成份居多。不难看出这种模式是难以实现《课标》提出的作文能力培训目标的。鉴于此,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由讲练模式的“幕后”走到自主作文的“台前”,作文指导由“限制”变为“放开”。坚持作文自主能力的训练,初步达到了自我训练、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作文水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只有一个文本。作文教学有两个文本:一是教材的文本.二是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老师们只关注了第一个文本,即教材,即“作前指导”。忽视了第二个文本——学生的作文。老师们把批改学生的作文看成一项累死人的工作。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要把学生的作文当成“教学的文本”。学生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文本”,因为从学生作文出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6.
唐嗣洪 《课外阅读》2011,(7):292-292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具体步骤上往往是按照“命题——指导——习作——批改——讲评”这一程序严格进行的。这种训练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程序化的作文教学,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其结果导致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神秘感、畏惧感,大多学生的作文也只是为完任务而敷衍了事,作文水平怎么也不能得到提高。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从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就开始写话,引导孩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的写出来,能写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这样可以使孩子真正体验到作文和说话是一回事,从而消除惧怕写作文的心理。另外老师指导作文的程序应由以前的“命题指导、学生习作、老师批改、作后讲评”改为“充实生活、自由写作、互相答辩、自我完善”,让学生如实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心理自然会消除,而且会喜欢上作文。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  相似文献   

18.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他们企望走捷径,“一步到位”,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指导课臃肿低效的原因较多.其中课堂教学环节较多.作文技巧指导环节挤压学生口头作文和当堂习作时间是“常见病”。但删除这些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空间.习作技巧的“悟”是否会沦为学生在黑暗中的瞎摸?习作指导课是否会沦为看似以生为本.指导却没有落到实处的低效作文指导课?  相似文献   

20.
作前准备,是作文之前必要的谋划与筹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是优化作文训练的基础和前提。作前准备的指导.考量的是教师“导”的智慧。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一、显现“导”的主动性“导”的主动性.显现的是教师主动出击、全盘思考的谋略。“二次作文”教学.有一个重要的运作意向就是“弱化作前指导”,但笔者认为不应弱化,而应优化。要突出“导”的主动性,做到两个结合:远与近的结合:粗与细的结合。1.远与近的结合远,是指长远的目标;近,是指当下的目标。比如,“远”的准备之一——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孩子把每天所见所闻.自己有感觉的东西写下来,这就是一种平时的积是。这种积累虽然现时不需要运用在作文中.跟之后的作文或许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但这种“远”的积累,正是应对“近”的不时之需的必要准备。再比如,“近”的准备。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新的发现?请写下来.题目自拟”前,笔者让孩子们作前“热身”,做了三件事。第一.做一做:同样条件下的不同生长状态,如,蚕豆与黄豆发芽情况。第二,看一看:观察,如,观察植物,春天来了,你有哪些新发现?第三。比一比:如.运动技巧,谁踢毽子踢得姿势漂亮,速度又快,你有哪些好经验?这种“长期性”的准备与“即时性”的准备结合.让孩子们的写作更顺利,更有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