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良好恋爱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为前提。在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上,道德认同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教育是关键,道德体验是保障。正确认识大学生恋爱道德形成中知、情、意、念、行的发展过程,可以提高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切实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恋爱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并不必然使大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德性与德行,其中的关键在于大学生道德内化。深入对道德内化的认识,立足于现实,探索促进大学生道德内化的途径,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狼抓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道德内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必能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而健康的道德情感,培植其果敢的道德勇气.文章在阐述道德内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4.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内化与道德教化——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和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对道德需要,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整合道德教化和道德内化,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高校的德育的教育效果,必须认清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掌握其规律,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因此,研究道德内化对于更有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4-177
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品德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道德内化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分析大学生道德内化缺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增强大学生道德内化实效性的策略,坚持德育服务本质,促进道德内化实现;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生品德内化环节的心理倾向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品德内化一直是德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将教学与学生品德内化的四大环节即教化、体验、认同、强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内化道德知识,养成道德自律的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关注大学生主体内化过程的实现。其中通过培养他们的道德需要,培养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道德价值结构、品德结构的建构上,培养品德态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最佳结合点。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迁可能引发大学生道德自我功能的异化。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实困境,厘清大学生道德自我素质的结构模式,明确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实践指向,使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实现从外在要求到理性内化再到意志需要的全面提升,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视野进行哲学审视,道德直觉至少蕴涵五对因素的辩证统一:道德体认与道德评价、道德潜意识与道德意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顿悟与道德渐悟等。  相似文献   

12.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成分。道德认识来源于道德实践,其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信念,成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规律,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相似文献   

13.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德育效果从根本上说,是德育力的问题。德育力在于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把握实践的力量。在于思想道德实践关系的力量和德育者的教育力。德育力从实践活动的整体分析,可分为社会德育力和学校德育力。由于青少年时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因而提高学校德育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力必须通过德育的专业化方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是指,德育传导者的德育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促进德育对象接受德育传导者所传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作用。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具有内在的机制,表现为人格导向、动机激励和环境感染等作用。德育工作者应通过培育自身德育情感,充分展示德育情感,巩固德育情感的德育功效等途径去发挥德育情感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道德蜕化可分为消极道德蜕化和积极道德蜕化。道德蜕化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主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三大心理因素的变异;二是客观条件的影响。在这里从主体道德意志原因来探讨道德蜕化,薄弱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在不同道德境遇中产生消极道德蜕化,同样,薄弱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在不同道德境界q-对道德蜕化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8.
道德认同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认同就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体系中诸多规范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道德认同的内涵主要有认同道德规范,认同道德原则,认同道德观念,认同道德行为等。其伦理意义为深化道德认知,加速道德内化,完善道德人格等。  相似文献   

19.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四个误区。即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给学生传授道德,导致道德理论与道德实际相脱节,不能达到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效果;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摆设,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起真实的道德冲突,导致道德教育理论上唱高调,道德行为上走低调或实际中的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等现象;过多地强调道德是国家、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制约,忽视道德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导致道德教育的片面性、强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