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董天策 《新闻界》2001,(4):31-32
新闻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教育,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向来以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基本的指针和方略。为此,广大新闻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找到了不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譬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请进来,走出去,即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编辑进来讲课;并组织学生到新闻单位进行短期的见习或采编,创办由学生自己负责的校园新闻园地,让学生首先做校园记者;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电视台,进行实际的专业操作演练;等等。然而,就是在采取上述办法…  相似文献   

2.
现在,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设立了新闻热线,将此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东南商报》是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一张子报,自今年1月1日创办以来,其中一个措施就是设立新闻热线,以此作为商报联系读者的一座桥梁,以期产生新闻互动。 设立新闻热线,对于强化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商报创办之初就把舆论监督、替老百姓说话作为报道的重点来抓。新闻热线的设立也为舆论监督找到了一条报社与读者沟通的好渠道。为此,我们在选择新闻热线电话号码时特意选择容易记忆的7270000,并根据宁  相似文献   

3.
4.
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批评是用解释学的方法对媒介和新闻作品进行解读,通过剖视文本把媒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或新闻的意义提示给受众。新闻文本是一个思想载体,对这个文本世界的充分体悟和分析,才能使人们达到对媒体和新闻的真正理解。克服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陌生和距离,和文本融合在一起,从而同化文本的意义,并创造另一个文本,把批评的见地和机智表现出来,是媒介批评的完整过程。媒介批评最终要对媒体和新闻作出解释,再现和重构记者的意指,揭示潜藏的文字背后的原意和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夏衍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他先后从事了12年的新闻工作,主编过<救亡日报>,担任过<新华日报>的代总编辑,参加过<华商报>、<消息>半周刊、<南侨日报>、<野草>等报刊的编办工作.在这12年中,他对当时的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新闻现象等进行的剖析,属于媒介批评范畴.本文对其媒介批评实践略作缕述.  相似文献   

6.
熊燕舞 《今传媒》2007,(12):43-44
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问题及现象的分析和评判.本文认为,新闻阅评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是媒介批评的一种方式;而新闻阅评又不像一般的媒介批评那么简单,它的运作模式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和强制特性,从而决定了它作为媒介批评家族一员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以来,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进入新世纪,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出版了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著与教材,如<媒介批评学通论>(刘建明,2001)、<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2001)、<媒介批评论>(陈龙,2005)、<媒介批评>(雷跃捷,2007)等.与此同时,新闻界办的专业刊物也积极推进媒介批评实践,<新闻记者>、<报刊之友>(2004年改名为<今传媒>)、<新闻界>等刊物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设"媒介批评"专栏.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人类真正进入了"地球村"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社会每一个角落,日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新闻学专业的学子而言,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激变转型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新闻专业教育中,一些学校对新闻学专业学子媒介批评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完全忽视,这是亟待改变的。  相似文献   

9.
12月12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2008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来自美国、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静 《新闻记者》2003,(5):26-28
媒介批评的历史几乎和媒介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然而,真正常规化、专业化的媒介批评直到20世纪才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闻媒介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同时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媒介批评作为一种专业自律的形式也开始出现。但是,媒介批评在美国遭遇坎坷,毁誉参半,其间体现的矛盾与问题,既有美国特殊的社会与媒介环境的因素,也有新闻业普遍的规律,了解这一历史、反思其间的问题,对于我们不无裨益。美国新闻界的批评“过敏症”在美国,媒介批评的繁荣被视为民主社会的骄傲。《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曾用“千万种声音鲜花般盛开”来形容其兴旺,到…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笔者写了几百篇博文,还给新闻专业期刊和媒体的内部刊物写了近二百篇文章,大都是评说媒体的.这基于我对媒介批评的一点肤浅理解,以及期望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媒介批评的愿望. 媒介批评,简单地说,就是对新闻媒介、媒介产品及媒介从业者进行的批评.这里的“批评”,不同于我国一般政治生活中的批评,指的是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现阶段,我国媒介融合还有产业政策的限制、传播技术不成熟、媒介管理难度加大等等一些实际的障碍需要突破,只有消除了这些障碍,媒介融合才能够在我国理性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4.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在聚集。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我们正步入媒介化社会。新兴媒体的普及和媒介化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进程。这种变动的结果之一,是直接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传播主体。这个主体利用一切手段,打造自己的媒体,探讨切身的议题,让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交流彼此的观点。一部现代政党史和新闻传播史,展示着执政党同传媒的互存、互用和互动关系。执政党能否有效使用和驾驭大众传媒,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标志。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在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成熟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表达语境发生深刻变化。执政党应该顺应这种变化,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都肩负着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6.
唐金凤 《今传媒》2011,19(3):14-17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媒介在现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联结各个阶层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现代媒介庞大的产业下,就产生了媒介批评,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媒介批评究竟是什么?它是何时产生的?媒介批评的对象有哪些呢?对传媒业的发展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本刊采访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  相似文献   

17.
核心阅读: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已经涌现诸如手机电视、IP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大量基于新技术应用的视听新媒体,这些不同类型、载体的新媒介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既相互竞争又逐渐走向融合共存,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掌控主流话语的传播格局,大大拓展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媒介不断融合的新形势,对传媒以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为内涵的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① ,那么 ,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 ,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 ,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 ,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一、媒介批评的对象何谓媒介批评 ,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 ,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②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 ,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 ,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 ,对大众传播媒介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日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有关理论专著和学术论文不断问世.  相似文献   

20.
媒介批评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阵地,我国目前的媒介批评文章大都发表在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长期把媒介批评封闭在象牙塔里.现在,微博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媒介批评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