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旨在探讨信息类法律文本适用的翻译技巧以及文本类型理论对指导法律文本翻译的可行之处,以期为在此方向探索的译者提供些许借鉴.根据纽马克文本类型分类,选材主要为信息类文本,结合选材的文本特征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两种原则,译者在简述所选文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文本词汇和句子层面可借鉴的翻译技巧,如增词、排除错误译法及调...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短篇小说,其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读后令人流连忘返。在解读中,如果先让我们脑子一片"空白",没有"时代背景",也没有"作家简介"等等之类的信息,只有这一篇独立的小文章,那么我们如何来解读呢?本文试着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3.
经典文本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魅力和"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艺术魅力,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进行深度价值解读.教学张中行的<汪大娘>一课,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文中反复提到的"常理"的内涵,以及文末提出"读书明理"的困惑理解这三个问题展开深度研读,以透视文本的隐含价值.  相似文献   

4.
"尊重",是小说教学的核心要素。尊重文本的个性,是小说教学有创意的前提;尊重活动的规律,是小说教学有张力的基础;尊重学力的实际,是小说教学有生成的保证;"尊重"有时候也是辩证的,把握尊重的"度",是小说教学有取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体系而引发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以语言形式为载体,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语言主要分为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话、独白等,即人物语言;作者在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语句,即叙述人语言.正确解码语言,将成为解读小说、阅读小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阅读里常常有某个重点词语的内涵或赏析的问题,这是对语言锤炼、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不能泛泛而谈。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品味琢磨重点词句,对文章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虽不长,却凝聚着作者的精心构思和描摹。无论是樟树的外形与品质,还是宋庆龄的情感与精神,抑或人们的崇敬与怀念,都是那样鲜活地表露于字里行间。基于对这一文本的深入解读,第二课时教学围绕"抓住一条线"、"认识一种树"、"走进一个人"渐次展开和深入,达成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文言作品《人琴俱亡》,讲的是东晋王子猷和兄弟王献之的故事,表达的是兄弟之情。但如果把这篇短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则不免显得肤浅而缺乏深度。教学时,可通过"知人论世",客观而准确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需要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运用矛盾分析策略解读《军神》一课:提炼矛盾,于细节处感知“剧痛”;比较矛盾,在感知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和内心变化,在明晰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中领悟“镇定”;还原矛盾,在品读“配角”和“主角”的失衡、“有声”和“无声”的失衡中把握“形象”。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对《儒林外史》的模仿、转化、吸收与省略是值得注意的存在,通过叙事细节对比,可以找到互文性例证,为解读《孔乙己》提供别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庞瑛 《考试周刊》2012,(11):27-28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细读.“读”为先。更重要的是。细读的关键是需要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这样的“点”,可以从语言人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以从语境人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以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以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人手.通过细读.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本细读的方法方兴未艾,得到很多语文届前辈和名师的推崇,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文本细读,以期重新阐释教材,赋予教材以新意。本文以几位当代名师讲授杨绛先生所写的《老王》的课例为例,具体说明如何通过关注突兀性词句、重复性词句和寻常词句来进行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3.
王振刚 《小学语文》2007,(11):22-22
笔者教学《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内容时,以字词句为载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师生共同在文本中游历,亲身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至今教学中的一幕幕还不断在头脑中涌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有诸多亮点,其中名著阅读就是最大的亮点之一。以前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名著要求不甚明确,只是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作为了解,扩大阅读面而已。而统编版语文教材将名著阅读纳入语文课程,教师是确实要上名著导读课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就连中考题都相应改革,针对名著阅读进行专项出题,并且分值不低。这一切都昭示着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名著阅读以及名著导读。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作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读更错谬。笔者认为,文本解读须按一定的逻辑来进行,本文拟以人民版《新文化运动》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几点思考。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16.
叙事性文本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惯性思维影响,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和教材编者的意图相匹配,教学方法不能和文本特质相匹配。叙事性文本教学的应然追求是:从概括到具体,理解内容;从品词到析句,赏析语言;从文本到生活,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7.
杨烁 《考试周刊》2011,(1):43-44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里面有一篇对省一等奖的课进行点评的文章,言辞犀利,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堂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没有掌握好。前几周,在越秀区也有一堂《竹影》的公开课,因为王荣生教授的点评,所以教研员们评得十分小心。  相似文献   

18.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三年级下册中的《燕子》一文,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内容形象层,包括描写对象及其特征、内容整合与画面还原;二是情感内涵层,主要阐释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内涵;三是描写技巧层,主要揭示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前两个层次聚焦文本内容阐释,重点关注文本"写什么",第三个层次关注文章建...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它强调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