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蕊 《青年记者》2017,(11):34-35
“迷”是英文“fans”的中文释义,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粉丝”.本文通过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迷”群的政治倾向、政治参与、泛娱乐化研究,意在勾勒出当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真实图景,探讨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网络政治行为的引导策略,促进其积极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占有”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现象,展现了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面向。粉丝的身份伴随着“心理所有权”的产生,深刻地影响着粉丝的情感实践。本文从粉丝心理所有权切入,通过访谈22名粉丝,探究明星粉丝心理所有权是如何动态地生成并进而通过影响行为进行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认知情感结构体现为粉丝对于明星及其符号体系的占有欲,并通过“双重过渡”的行为逻辑外化出来,由此推动粉丝消费行为和粉丝公民行为的产生,促进一种占有的情感实践。  相似文献   

3.
网络直播行业高速发展,为“粉丝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青少年非理性打赏即是其中之一。治理这一现象,媒体的关注、技术的加持和政府相关法规的出台不可或缺,学校针对性的引导也很关键,但核心还在于家庭教育和平台自律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侯玉芹 《今传媒》2023,(5):114-117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粉丝文化的变化以及粉丝文化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粉丝文化的成因与影响,认为粉丝文化“双刃剑”效应明显,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推动粉丝文化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帮助青少年在粉丝文化中找到正面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积极动力。  相似文献   

5.
万泉  刘艳 《东南传播》2018,(4):80-82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粉丝经济"成为相关文化产品市场研究的重要议题,围绕粉丝消费行为本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渐增多。在费斯克的经典受众研究理论基础之上,许多学者指出除粉丝消费的心理动机以外,传播技术的变革、粉丝社群的建构以及媒介、商家和粉丝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粉丝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同时就国内关于粉丝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而言,其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可供探讨发展之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粉丝电影"作为一个较新的文化现象受到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同时也遭受不少质疑。这一现象与当下中国的文化氛围、电影产业发展、社会群体心理和媒介环境息息相关。"明星+粉丝+电影"这一运作模式成功的将粉丝通过电影这个文化产品变现,其中以《小时代》为代表的影片创造出影像狂欢,也不乏一些影片票房惨淡,这引起业内人士反思。本文着眼中国电影市场"粉丝电影"过热这一文化现象,立足传播学对"粉丝电影"进行剖析,并通过将其与传统电影和国外电影比较,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审视其利弊,在窥探"粉丝电影"前景的同时探索国产电影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7.
孙茜婧 《新闻世界》2013,(1):118-119
本文以偶像剧《爱情公寓》为案例,对其粉丝的行为进行研究,总结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偶像剧粉丝的行为模式及特点。研究发现在网络视频和社交网络的驱动下,传播方式的革新对偶像剧粉丝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和改变。具体来说,偶像剧粉丝不那么疯狂,参与度有所降低、积极性有所减退,粉丝之间也不需要组成粉丝团以求得“归属感”和“依赖感”。  相似文献   

8.
雷开春 《青年记者》2021,(19):18-21
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粉丝经济产业化三大因素的加持下,一种新型的粉丝文化现象逐渐在我国显现:原子化“个粉”逐渐转换为集群化的“团粉”,对自尊感、安全感、归属感和意义感的追求是团粉形成的社会心理动机,而通过情感聚焦、情感固化和情感收割等策略,粉丝社团展现出了明显的集体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开始“触网”。截至2006年6月30日,全国网民有123亿,其中中小学生有3000万。在互联网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帮手的同时,网络依赖、网络成瘾又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网络游戏、虚拟交友、网络迷信正在悄悄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左右着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青少年的网络依赖心理青少年为什么依赖网络?网络为何能左右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这需要我们正确看待互联网与青少年的成长,了解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关系,从互联网的本质审视青…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勃兴为微博"粉丝"的发展创造了平台,微博"粉丝"与传统"粉丝"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也有自身松散无组织、稳定性不足等特点。本文在分析微博"粉丝"主体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是"粉丝"自身对微博的使用与满足,以及社会互动的心理基础的影响。微博"粉丝"借助微博实现利益与情感的表达诉求,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但是其存在的攻击性引发的微博暴力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生产“假新闻”著称的美国洋葱新闻因其幽默、讽刺的风格收获了无数的粉丝,影响力也不断地扩大。本文笔者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发现,洋葱新闻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的内容契合了当今很多受众的求新心理、求近心理、求乐心理、猎奇心理。  相似文献   

12.
刘瑞雪 《报刊之友》2013,(3):149-150
随着大众传媒的蔓延及网络的发展,粉丝及其文化逐渐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人们的视野中心,一方面汲取着早已有之的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及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吸引着包括学术界在内的众多关注。本文拟从大众传媒研究、受众研究、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切入,对粉丝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以阐发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3.
李佩佩 《青年记者》2017,(32):98-99
“日食记”用户心理需求分析 “日食记”为上海罐头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美食类自媒体品牌,自2013年年末起以美食与猫的治愈系短视频走红网络.目前微博粉丝839万,微信粉丝近百万,在优酷、爱奇艺、芒果TV等门户网站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过亿.在千万自媒体中,凭借着优质的内容输出和粉丝影响力,“日食记”有其独特的魅力.为调查用户心理,笔者通过问卷星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22份.在122份问卷中,有37.7%即46个人看过“日食记”,也就是平均10个人有3.7个人关注过“日食记”.笔者结合问卷,分析了“日食记”用户的心理需求如下: 1.接近性心理需求.在中国,吃是永恒的话题.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美食社交是人们社会互动和社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美食分享推荐和美食APP的火热提供给网民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4.
《视听界》2011,(6):17-17
点评: “粉丝电影”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圈中的热词和新话题。它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严格说来只是一个电影营销的概念。电影也是商品,有的卖故事,有的卖情怀,有的卖特技,“粉丝电影”卖的是偶像。虽然“粉丝电影”凭借人气偶像的出演,大多赚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但并不意味着都能赢得好的口碑。当下的“粉丝  相似文献   

15.
从《青春有你3》粉丝为打投“倒奶”到吴亦凡因涉嫌强奸罪而被批捕,当下偶像产业中偶像及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已然从示范走向失范。而这种变化一方面源于偶像概念内涵的转变,即当偶像被祛魅为依赖粉丝经济的作为“职业”或“劳动”的偶像时,粉丝的情感也就必然存在被商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互动的失范同样是根植于流量社会中的偶像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身处其中的偶像和粉丝都无法逃脱被数据规训、被异化的命运。而规范偶像与粉丝的互动,让偶像重回大众对其应有的示范的期许,需要多方协同治理,包括但不限于从偶像个人到粉丝群体,再到平台、经纪公司、产业和行业协会、厂商品牌,以及监管机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介让粉丝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日韩的养成系偶像产业模式引进国内后,粉丝群体的行为更是产生了一定的颠覆,结果导向的“追星”转为过程导向的粉丝生产偶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养成关系下,青少年对榜样的认知发生了某种逆转。在资本的干预下,这种线上的生产活动已经融入粉丝圈层,呈现出对内和对外的不同表征,并衍生出许多影响业界健康发展的舆论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亚文化理论”,在当今中国重新焕发意义,这可以从霍加特“文化是普通平凡的”以及霍尔“普通人并不是文化的白痴”两句经典话语琢磨出一些味道。粉丝文化、微博段子、恶搞娱乐以及网络文学的全方位覆盖,均以青少年这一庞大受众作为载体,而分析影响力颇大的青少年社会文化现象,急需合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基座以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王昕 《青年记者》2016,(3):66-67
“粉丝”是最为积极的一个群体,是积极受众的典范.正是由于这些特定的“粉丝型”积极受众的存在,我国众多影视企业开始专门为粉丝群体拍摄电影作品,使得新一类电影类型——“粉丝电影”得以诞生. “粉丝电影”的受众特点 根据学界对于“粉丝电影”的几点共识,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名IP、明星主演或主创人员(包括导演和作者)的社会关注力,为其特定粉丝受众群拍摄的新型电影.这类电影受众细分程度高,先天具备“明星效应”,广受粉丝群体欢迎,票房不断刷新.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推出的《小时代》《后会无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片都是“粉丝电影”的代表作,其受众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9.
王睿文 《传媒》2015,(7):44-45
美剧从“美国电视剧”的简称发展到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它像一股火焰,燃烧着整个中国大陆,让多少的青少年如痴如梦地沉醉在它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因美剧而产生的字幕组、 “粉丝”群以及各种关于美剧的百度贴吧也越来越多.人们在观赏美剧的同时,也在互相交流和讨论着美剧及美国文化.中国观众对美剧的狂热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一集美剧刚刚播出之后,微博上就会立即出现关于这一集的各种评价和讨论. 美剧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中国观众对它如此着迷?  相似文献   

20.
知识是人们认识相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阅读热无疑是青少年中最重要、最广泛、最持久的活动。因此,分析当前青少年的阅读倾向心理,对于读者工作将会有所脾益。一、学习型求知心理是青少年阅读的主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心理动机具有经常性、目的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据调查,持有这种求知心理的青少年读者大致可分为三类:1,学历型:即主要表现于专心自修大中专课程。十多年来,“文凭热”,自学热经久不衰,这是四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青少年读者的主观愿望。一些青年就公开提出:“学历是一个人文化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