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茫茫藻海》的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揭示出里斯无意识欲望所体现的无法满足的缺失。这种缺失表征在安托瓦内特对自我认同的欲望、罗切斯特对自由矛盾的欲望以及克里斯托芬对权利的欲望上。这三方面的缺失交汇重叠,构成了里斯的人生观,其无意识欲望表征的缺失就是《茫茫藻海》的所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里斯作为一个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女作家渴望得到主流社会认同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为,在政治共同体中一个人应该"像以往一样地自由".但卢梭自己在<社会契约论>中却并没有对这个概念做出解释.因此,有学者就从霍布斯-洛克式自由的角度理解卢梭的这个概念.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第一,卢梭在他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中实际上已经反驳了这种理解;第二,卢梭的自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不能有意志上的相互奴役,这根本不同于霍布斯-洛克式的自由.但应该如何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这种自由呢?卢梭认为必须到"自然自由"中去寻找,因为"自然自由"的两个特征可以保障在政治共同体中一个人的意志不会受到另一个人的意志奴役.因此,卢梭的"像以往一样地自由"指的是"自然自由".  相似文献   

3.
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归责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同。不相容论的自由意志论者提出的自由意志的叙述遭遇到决定论的挑战。面临决定论的挑战,一部分自由意志论者尝试肯定因果关系对道德责任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种“非确定性”因果关系来解释自由意志。但是,这种自由意志无法捕捉道德归责所需的控制力。道德归责的控制力是行动者心理上与行为之间的主动控制,包含着“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因此,道德归责的自由意志应当从“确定性”因果关系中解释自由意志。“半相容论”为寻求这种自由意志的内涵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通过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出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而潜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能的满足就是人的自由之实现,人在本能满足的过程中,使个体摆脱了压抑,也就意味着自由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自由概念是就两种意义而言的,第一种是积极意义上的,即自由就是自决,它指出自由是什么;第二种是消极意义上的,即意志这种起因作用是独立于自然界中的因果律,它指出自由不是什么。但这里的自由概念没有证明人性真是自由的,而是为道德的最高原则——自律而假设的。然而,由于道德律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理性方面的事实,因此自由一定属于人的意志,而不纯粹是一个假定。  相似文献   

6.
论西方伦理学中的责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概念是西方伦理学中的关键范畴.责任产生于自由意志,因此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首先应该指向个人、自我,自我负责是自由意志的必然要求.人只有对自己负责,才可能对社会、国家负责.面对责任,外在表现为对自己凭借自由意志制定的法律的尊重,内在表现为对本心、灵魂的忏悔.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综述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基础上,借鉴文学伦理学相关理论,重新定义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分为理性自由意志与本能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由意志不受外界条件干扰,是由内而外的一种选择。本能自由意志遵从了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欲,理性自由意志是指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人伦理道德规范的理性行为。它会受到后天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是自由意志但包含了理性的成分,与理性意志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自由意志是一种不受外界条件约束的自由选择。而理性意志则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人在面临决择时不得不去思考、衡量利弊,最终做出的决定。基于以上概念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要人物的理性意志、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相互转换时对人物所造成的影响,和理性自由意志对人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意志就是实践理性"表达了意志与理性在超验立法层面的等同,也即纯粹意志与纯粹实践理性的等同。这种等同使人的纯粹意志成为规范性法则的来源,进而表明了道德规范的自因性和自律性。纯粹意志自律的过程是规范性法则生成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看作纯粹意志的超越性力量在规范性法则上的凝结和确认,换言之,人的内生性的自由力量外化和呈现为道德性的规范法则,进言之,自律概念内部实现着超越性与规范性的转化与统一。康德把纯粹意志作为一种超验的规范意志的做法,使其哲学呈现出浓厚的意志主义色彩,这直接影响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9.
Willkür是康德批判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正确理解康德自由意志概念、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基于文本学或诠释学研究方法,通过Wille和Gesinnung两个概念来诠释Willkür概念:首先,Willkür和Wille是同一个意志的两个方面,Wille专指"纯粹实践理性的意志",即本体意义上的"自由意志"。Willkür是指"一般实践理性的意志",即既具有本体意义又具有现象意义的"自由意志"。其次,Gesinnung是Willkür进行自由抉择的根据,当我们追问Willkür的具体行为的根据时,我们便从Willkür过渡到Gesi-nnung。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实践自由,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实践经验活动中要求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先验自由。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实践自由的形式方面的先验自由和作为其内容方面的经验自由。前者指虽然人受自然因的限制,但其意志仍然具有一种独立自主地开启一个因果序列的本性和能力,它是人之所思所做的无原因的原因,即自由因;后者指先验的意志自由在经验世界中的外化和实现。马克思的实践自由之新闻出版自由是二者的一个统一体。这一实践自由尤其蕴涵在马克思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文献中,三个文献无不彰显和放射着新闻出版自由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并体现着意志。因此,人的行动自由在本质上就是人的意志自由。历史上的哲学家在讨论自由问题时都要讨论到意志的自由问题,这不是偶然的。人的意志是否具有自由,是一个旧的,然而又永远是一个新的问题。人们常常从非理性方面来理解意志,把意志自由与唯意志论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一个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这是不正确的。恩格斯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列宁则把离开  相似文献   

12.
自由意志在消极层面是非依赖性状态,从积极层面讲是自主选择的状态,与人在道义上的责任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二阶愿望"能力.康德在设定"自由意志"之存在的同时,却无力使人们将这种抽象的主体的自由的"规定"真正在人身付诸实现,关键在于他还没有将这种道德意志真正内在化,与生命自身的良知性的动力统一起来.在王阳明那里,道德理性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本体是同一的,良知本体的自我裁断和自我意志冲动,使人的身心之间、知行之间的冲突协调并成为一个统一体,使道德理性在人身现实化,是为自由意志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自由如何实现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黑格尔把自由理解为自由意志,把意志发展自身的环节同时理解为自由实现自身的环节,而且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世界历史进展的永恒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杨军 《天中学刊》1998,13(3):19-24
上帝是犹太教的核心观念。上帝与人的自由意志经常发生冲突,但又包容了人的自由意志。塔木德时期拉比们事实上悬置了圣经,人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发展。上帝影响着人们的道德选择、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指导他们明智的运用意志。在犹太教中,上帝与自由意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的相容性历来是伦理学领域探讨自由意志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相容论者认为,如果决定论为真,人就不可能具有自由意志;而相容论者则认为自由意志的存在不需要排除决定论。各种论点的建立都是围绕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的。"行为者有可供取舍的多种可能性"与"人是行为的终极源泉",是这个讨论中对于"自由"的两个主要的传统理解。当代相容论试图从人类行为的内在机制或社会性的角度来超越这两种对于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诉求,教师争取自由之路亦是教师追求幸福之路.教师要获得自由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强课程意识和能力,一是占有人本与文化权势,进而得到教育、教学工作自主权、话语权和影响力,获得精神意志的解放和自由.而课程能力的发展和权势的占有,用马克思的发展观来看,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是教师取得解放和自由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自由意志这一核心概念,并将其根植于黑格尔的抽象法体系当中,试图从自由意志的角度来解读黑格尔抽象法体系中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8.
责任概念是西方伦理学中的关键范畴。责任产生于自由意志,因此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首先应该指向个人、自我,自我负责是自由意志的必然要求。人只有对自己负责,才可能对社会、国家负责。面对责任,外在表现为对自己凭借自由意志制定的法律的尊重,内在表现为对本心、灵魂的忏悔。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正>人的主要志向是对自由的渴望,这个自由,我不是指自然所给予每个人的自由意志,而是指那种自发的、发展的或自治的自由,指那种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和斗争才能获得的自由。但是这种愿望的更深刻和更基本的形式是什么呢?它就是对内在的和精神的自由的渴望……因此,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个人获得内在的和精神的自由,或者换言之,就是通过知识、智慧、良好的意志和爱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20.
经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文化,统治着中国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的思想。它的特点是重群体轻个体,重服从轻自由,尤其在宋明以后理学的大力提倡使得“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禁锢人的正常欲望的枷锁。在此种思想统治几千年下的中国人习惯于麻木地依附于权威体制,泯灭个性,压抑正常欲望.取消作为人的主体性、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