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河北省503名进城农民工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城市(镇)定居意愿较强,但转户意愿不强且偏好特大城市;多数农民工意愿定居的城市(镇)而非现就业地;部分农民工的意愿定居地有"逆城市化"倾向.对此,建议尊重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和转户意愿,同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固化农村土地权益并赋予农民土地权益的处置权.  相似文献   

2.
基于安徽省的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有无子女"、"与城镇当地居民相处情况"、"是否接受就业、职业培训"、"进城务工与谁在一起"、务工收入等因素对进城务工农民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无子女"的留城意愿高,与城镇当地居民相处越容易的留城意愿越高,接受就业、职业培训的留城意愿高,务工收入高的留城意愿高,与子女在一起的留城意愿最高。据此,要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留城意愿,必须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提倡和鼓励农民"举家进城",进一步提高进城农民务工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中,特别是在城镇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应当把提高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人数的一项重大措施。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素质,本文提出建立和实施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以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就业培训工程,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的视角,重新调整城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规划方案,重新进行政府对教育与培训的布局调整。这一工程的设立,重点针对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通过非正规教育形式和各种鼓励政策,激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准高中阶段的文化和技术培训,取得全国通行的相应资格证书,获得在城镇生活和发展的能力。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期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有序转移,并提高我国教育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促进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特别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城镇住房、城镇公共服务与农村土地直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失业、年老遭受各种意外风险时在城镇中的生存能力,进而影响其定居重点镇的意愿。本文以在福州13个市级以上试点镇中随机选取的390名农业转移人口为问卷调查对象,实证分析了住房、社会保障与农村土地等关键因素对其定居重点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与能力,实现其城镇融入。  相似文献   

5.
选择湖南省永州市进城落户农户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展开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75.45%的进城落户农户不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农户的年龄、学历、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数、农村住房面积、老家居住满意度、家庭城镇住房情况、宅基地面积、宅基地是否拥有产权、宅基地制度熟悉度等因素影响进城落户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推进永州市进城落户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通过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创新社会保障机制,保证了农民就业增收;通过降低户籍门槛、加强住房保障,让农民在城市留得住。但是,由于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弱,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不高,同时,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土地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的进程。因此,应通过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农村机制,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定居机制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农民工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基本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民工群体在数量规模、流动就业、人口结构、收入消费、群体分层分化与利益诉求差异、融入城市与市民化等方面日益凸显其基本特点。只有深入、客观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民工数量规模、流动就业、人口结构、婚育状况、群体分层分化与利益诉求差异,以及农民工融入城镇和市民化等基本特点,才能够多角度、科学全面探析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缺失的各种原因及其完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邓桂兰 《华章》2007,(2):28-29
进城就业农民能否成功地融入城市,是关系到他们自身的生活、城乡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大问题.据调查,目前进城就业农民比较成功地融入城市的比例约在20-30%之间,而且他们要成功融入城市面临不少困难.解决这些困难的基本途径是,既要创造促进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的良好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组织环境等,又要充分发挥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
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随社会发展而提高的话,劳动力短缺问题就会格外突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扩大对农村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职业教育;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劳动力资源转化也需要职业教育。而长期以来家庭作为职教投资主体的模式却限制了农村职教的发展。为此,必须设计真正兼顾农民利益的免费中职教育机制,并尽快向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10.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地逐渐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为进城农民工创造公平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提高城镇就业农民工的政治待遇,彻底改变农民工性质,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