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同学的母亲患了肝癌,死神很快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这位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对他很冷漠。7岁开始,他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这个打击对他过于沉重了,母亲的丧事之后,他留下一纸遗嘱:“我承受不了这个打击,我去陪伴妈妈了。”  相似文献   

2.
“滑稽得很,我以前骑自行车是为了生活,而现在我活着是为了能够骑自行车。”——阿姆斯特朗兰斯·阿姆斯特朗1971年9月18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东北部的)普莱诺。他主要由母亲琳达带大。他的母亲有过两次婚姻,不过都以离婚告终。阿姆斯特朗在达拉斯的郊区长大,很小就开始参加田径运动。13岁时他开始参加铁人三项比赛,到16岁时,已转为一名专业选手了。  相似文献   

3.
1961年,奥巴马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被《时代周刊》称为“梦想家”的母亲影响了他的一生j他的父亲来自肯尼亚,在夏威夷大学留学时与其母结识。奥巴马两岁多时,父母婚姻破裂、奥巴马6岁时,母亲与印尼留学生苏托洛结婚,奥巴马随母亲来到雅加达。8岁时,奥巴马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长大后想当总统,奥巴马10岁时被母亲送回夏威夷随外祖父母生活。  相似文献   

4.
傻子     
黄红梅 《高中生》2011,(2):57-57
我忘了他的真实姓名到底叫什么,只记得大家都叫他“傻子”。 傻子没有父亲。听村里人说,傻子的父亲在傻子3岁那年外出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傻子家境一点都不好,只靠母亲的劳作来维持生活和供他上学。傻子一直相信他的父亲会回来,会带他和母亲走出大山。  相似文献   

5.
母贤子廉     
隋炀帝时,有个清官叫郑善果,他之所以“清”,是因为他的母亲“贤”。郑善果的母亲崔氏,13岁时嫁给郑诚。郑善果的父亲郑诚在作战中战死在疆场,那时崔氏刚20岁。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下来。郑善果14岁被袭封为太守。性情贤惠、开明的崔氏对过于年轻的儿  相似文献   

6.
作文构思不同,效果必有差异。请看例文:梦想皆有神助他是一位匈牙利木材商的儿子,因为呆笨,人们都叫他“木头”。九岁之前,他在学校从未获得过什么奖励。12岁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位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这个梦,他只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当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时,就是真心想帮助谁完成的。母亲的话,他信以为真。“倘若我经得起考验,上帝会来帮助我的!”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三年过去了,上帝没有来;又三年过去了,上帝还没有来。就在他期盼上帝前来帮助他的时候,希特勒的部队却先来了。他…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从小父母离异,5岁时被送到市郊的寄宿学校,7岁的时候母亲将他送到普通学校就读。在学校里,他经常打人,老师和母亲苦口婆心的说教他丝毫听不进去,母亲就采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开始挨打的时候会流泪,后来便无动于衷了。孩子的母亲找到了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的我。当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缺乏“爱”的时候,母亲不以为然,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件事。前不久,她带儿子出去痛痛快快玩了一场,花了近千元,可是回家后儿子竟然说:“我都8岁了,你才领我出去玩!”母亲火了:“多少孩子8岁了还捞不着被妈妈领出去玩的机会呢!…  相似文献   

8.
幽默     
《教师博览》2004,(6):28-28
生死攸关“爸爸,如果你再不答应我和他结婚,他就要自杀了。”“他自杀跟我有什么关系?”“他在你的公司里投了500万元的人寿保险。”清理冰箱女主人从外面回来,问新来的女佣:“你有没有照我的吩咐,把冰箱清理干净?”“清理过了,太太。”女佣回答,“每样东西都很好吃哩!”家里的电话放学后,有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为母亲没有来接她而哭个不停。“别哭,乖乖!”老师说,“我们现在就打电话给你妈妈,你们家有电话吗?”那孩子呜咽着说:“有,可是放在家里没有带来!”为您着想汤姆·霍瓦德17岁时就长得和他父亲一样高了,因而每逢他想和朋友们晚上外出时,…  相似文献   

9.
赏识的神力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级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1年7月的一天,一位母亲手执三好学生的奖状来到我的办公室。在母亲的哭诉中我才知道我的这名三好学生曾经有过的经历:他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5岁时母亲就送他去艺术班学画,表现突出;二年级学奥数,是奥数班里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学校的语文数学成绩却并不突出。还常常闯祸.被老师训斥。他的妈妈也会经常被老师找去听训;等回到家后,妈妈和爸爸便一起教训他。渐渐地妈妈发现儿子变了,成绩不断下降,脾气也开始暴躁,有什么要求达不到就发脾气。妈妈好言相劝:“爸妈下岗了,生活不容易……”没等妈妈说完话他会说:“那是你们没能耐”。妈妈说:“爸妈供你上学不容易,妈妈都几年没买新衣服了,现在还有病……’他会说:“是啊,妈有病穿好的也没有用……”其实他妈妈得的是癌症,坚强的母亲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可当妈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时,儿子连一声问候也没有,母亲的心碎了,绝望地要放弃对儿子的教育。然而就在六年级这一年的时间里,母亲惊喜地发现她的儿子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0.
大江  王建新 《课外生活》2011,(Z2):46-47
好多年前,美国有一个黑人小男孩,在10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离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和身为赛车手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从此,生活里没有了温存和慈爱,有的是难吃的早点和父亲的严厉。小男孩读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他每天要父亲开车送他到学校。一天,  相似文献   

11.
迈克·哈蒙 《万象》2022,(8):54-56+64
<正>①“这不是小保罗吗,都长这么大了!”在超市的收银台前,一位30多岁的男士以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位以旧相识口吻和自己说话的年迈女士。“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谁,我是你上小学时的游泳课老师。”这位女士对他说道。保罗对这位年迈的女士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他只记得自己7岁时上过短短几周的游泳课。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人,一生中经历了1009次失败。但他却说:“一次成功就够了。” 5岁时。他的父亲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财产。母亲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在家照顾弟妹。并学会自己做饭。  相似文献   

13.
曲新法同学是文登市汪疃镇杭上村人。3岁时,母亲病故,而后被其姑母带到家中抚养。7岁时,因其姑母患病,不能照料。又被父亲领回家中,从此鳏父孤子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小新法没有同龄人的幸福家庭,父亲要起早带晚干活,难免穿戴四季不周全,吃饭冷热不均匀。更缺乏的是他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偎依在母亲怀里撒娇,聆听那娓娓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2007,(5):38-38
布朗的母亲是他7岁那年去世的,继母来到他家的那一年,小布朗11岁了。刚开始,布朗不喜欢她,大概有两年的时间他没有叫她“妈”,为此,父亲还打过他。可越是这样,布朗越是在情感中有一种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然而,布朗第一次喊她“妈”,却是在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挨她打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艾森夫人年近80岁时,失忆了。医生说她的失忆和她丈夫生前的失忆属于同类,是老年选择性失忆。对她的儿子艾森来说,这是件烦心事,每次陪母亲出门,母亲都会一遍遍问他:“家里的大门锁好了没有?”  相似文献   

16.
卖鞋寻梦记     
英涛 《课外阅读》2012,(15):26-27
寻梦的过程,似乎总是曲折的,伴随着吴天明的人生际遇,充满艰难和惊险。吴天明的父亲是陕西省三原县的游击队长,7岁时,吴天明就和3岁的弟弟一起跟着母亲,在陕北、关中交界一带,过了6年的逃难生活,讨过饭,挨过冻,滚过沟,坠过崖,风餐露宿,差点被狼吃掉。他还被抓进国民党的监狱,受过刑讯逼供。每一次,他都和母亲一起经受住生死的考验,没有泄露党的机密,保住了游击队藏匿的文件和输往延安的紧缺物资。经历如此动荡的岁月,丝毫没有磨灭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40岁时写下了《我的母亲》一文,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文章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叙述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往事,歌颂了母亲美好的品德,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敬爱。  相似文献   

18.
臧远科 《湖南教育》2003,(16):53-53
有个四年级学生,每天中午除了别的饭菜以外,还要带一个鸡蛋,都是由父母负责剥净蛋壳,装进饭盒的。有一次,装进饭盒的是没有剥去壳的鸡蛋。吃饭时,这个孩子可犯难了,左看右看,鸡蛋没有缝,无从下手,只好不吃,带回家了。母亲问他为什么没有吃鸡蛋,他回答说:“没有缝,我怎么吃?”在一般人看来,这也许是个笑话,但这恰恰是生活的真实!试想一下,这个不会吃无缝鸡蛋的孩子,长大后又怎能经历人生的风雨和事业的艰辛?如今这种缺乏生活能力的现象不是个别的,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尤甚。有个10岁的三年级小学生,每天晚上都由他母亲半夜起床为他接尿,到了11…  相似文献   

19.
惯子如杀子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因犯罪被官府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他提出要见他母亲一面。当他的母亲痛哭流涕来到他面前时,他要求母亲能让他吸最后一口奶。当这位慈母将乳头放到儿子嘴里时,儿子竟狠狠地咬了一口说:“都是你害了我啊!”从昏死中醒过来的母亲,回味着儿子最后说的这句话,如梦方醒——正是自己对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家规,不讲国法,造成儿子善恶不辨,性情放荡,走上邪路,真  相似文献   

20.
走在斑驳的石板小街上,就呼吸到远远飘来的沁人幽香。栀子花的香气。初夏的小雨轻轻地落下,迷蒙烟雨中馥郁的淡香不禁荡起我心中的涟漪。那一年,也是这个季节,也是在这条我熟悉的小巷中,我不紧不慢地走着。就在我前面几步远,一位年轻母亲牵着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女孩,小女孩手拿一束洁白的栀子花。“妈,他看不见吗?”“他眼睛瞎了。”“他该回家呀?”“也许他没有家了。”“没有家,他不饿吗?”“他就在街上要点钱。”女孩没有再问她母亲,又走了几步,女孩拽住了母亲,“妈,给我五毛钱。”“做啥?”年轻母亲停下来。“你给我嘛!”女孩像是乞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