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2.
还有菜吗?     
化学课上,老师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后又吃一碗,第三碗吃下去已经很饱了,你还能吃吗?”有个学生问:“还有菜吗?”还有菜吗?@王智  相似文献   

3.
课堂写真你认识分数吗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并顺着“认识”这个话题进入了教学。“你认识分数吗?你能说几个分数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举手。几位学生分别说出310、21、14、86等分数,教师随机板书并出示1个正方形、8个西瓜的图片(每排4个,共2排)等让学生说说12、41的意义。学生说过之后,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谁来画一画、分一分?”接着又追问:“这里是把什么看做整体‘1’,一份是几个西瓜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为什么铅笔不一样多教师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  相似文献   

4.
五个学生吸烟成瘾。一天,他们在厕所吸烟,被教导主任看见,教导主任告诉其班主任,班主任依次找他们五个谈话。老师:“你吸烟吗?”学生A:“吸……”老师:“吸?你很光荣嘛。回家叫家长来。”还被暴K一通并记过。学生A:回去后,和另外四个说:“老师问你们吸烟吗?你们都别承认,都说不  相似文献   

5.
师:小朋友你认为这个图形中有几个小方木块? 生:三个、四个,三个、四个…… 我心里不由地嘀咕:“怎么会是三个呢?明摆着不是四个吗?”难道学生又有什么新看法?先来听听看!于是有意识地请了一位抢着说答案是“三个”的学生:你来说说看,你认为有几个?能告诉大家怎么数的吗?  相似文献   

6.
小刺猬     
易燃物老师:什么是易燃物?学生:我爸爸。老师:为什么?学生:群众一提意见,他马上就发火。好乖乖客人:小乖乖,你爸爸在家吗?小乖乖:不在家。局长:(客人走后)乖乖,我不是在家吗?你怎么说我不在家呢?小乖乖:妈妈教我的,因为他手里没有拿礼物。局长:真是我的好乖乖。只给没有的两个朋友在交谈:“如果你有十座城堡,能给我一座吗?”“可以。”“如果你有两辆车,能给我一辆吗?”“可以。”“够朋友!那么,如果你有四双袜子,能给我一双吗?”“这个……”“不行?一双袜子比起城堡和车辆来算得了什么?”“因为我正好有四双袜子。”小刺猬…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曾兴致勃勃地去听了一位年轻数学教师执教的“连加连减”课。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进而列式计算。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有3个鸭子,游走了2个,又游来了2个,共有几个?”“有8只丝瓜,摘了3只放在篮子里,手里有1只,还有几只丝瓜?”学生观察仔细,数量关系描述准确,教师大加褒奖:“说得很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听了学生的描述,心里却不是滋味:鸭子能说“3个”“2个”吗?丝瓜说成“8只”“3只”合适吗?学生的描述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流畅,什么地方的鸭子?哪儿的丝瓜?谁摘丝瓜?对此,数学教师没…  相似文献   

8.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9.
校园逸趣     
F4键 电脑课上,老师正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F4键的作用是什么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F4键可能让显示器下流星雨!”差别有一日,老师正在讲课,看到两个学生枕着书睡觉,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是差生。老师把那个差生拉起来骂道:“你这个不思上进的家伙,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人家连睡觉也在看书。”烟雾缭绕的地方地理课上,老师问道:“哪位同学知道世界上什么地方烟雾缭绕?”木子回答:“我爸嘴边不远处。”盖章老师:“你没有把你的试卷让父母看吗?”学生:“看过了。”老师:“那怎么没有家长盖章?”学生指着手臂上的伤痕说:…  相似文献   

10.
开怀     
1一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请他回答:“老师刚才说了什么话?”学生大胆地说:“老师你刚才说的是普通话。”2要交作业了,老师说:“还有没交作业的“漏网之鱼”吗?”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明天来自投罗网吗?”2今天改作业,一道题让用“充满”造句。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鱼》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活鱼、观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鱼的特征。此时,按教学要求已经完成了新授任务,但学生兴趣仍然很高,我便再次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有的问:“鱼是怎样睡觉的?”有的问:“飞鱼是靠翅膀飞的吗?”有的问:“泥鳅属于鱼类,为什么有时能生活在岸上?”有的问:“乌贼、章鱼不是鱼,它们也是用卵繁殖后代的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一个老师和他的学生躺在大树下,他们的旁边有一大片草地。忽然,学生问老师一个问题。学生问:“老师,我想请教,如何才能找到知己?你能告诉我吗?”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嗯,这是个既简单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困惑地说:“是吗?”老师说:“看,那边有一大片绿草地,请你径直走过那片绿地,在路上,你给我找一棵葱翠的青草来,但不要在回头时找,记住只要一棵。”学生回答:“好的,我马上回来。”然后他就走向草地。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回来了。老师问:“我怎么没看见你拿着青草?”学生回答:“在我经过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些很美的青草,不过…  相似文献   

13.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14.
开心果网站     
“把”和“被”学生:“‘把’和‘被’能连用吗?”老师:“不能。”学生:“把被叠起来,不是连用了吗?”“东西”趣释有一位外国教授,向学生解释汉语“东西”一词时,说:“中国人称物体为东西,这东西,那东西,都称为东西。但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摘     
不要错过芳草◇田语编译有一天,一个老师和他的学生躺在大树下,他们的旁边有一大片草地。忽然,学生问老师一个问题。学生问:“老师,我想请教,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知己?你能告诉我吗?”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嗯,这是个既简单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困惑地说:“是吗?”老师说:“看,那边有一大片绿草地,请你径直走过那片绿地,在路上,你给我找一棵葱翠的青草来,但不要在回头时找,记住只要一棵。”学生回答:“好的,马上回来。”然后他就走向草地。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回来了。老师问:“我怎么没看见你拿着青草?”学生回答:“在我经过的路上,…  相似文献   

16.
学习《跳水》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了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  相似文献   

17.
理解学生案例一:老师,你对学生“微笑”了吗?那天经过高三年级教室时,我发现几个学生正在做“模拟法庭”的游戏。“法官”一脸严肃地对各类  相似文献   

18.
一、尽量让学生提问题自然教学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借助课题,引导联想提问题。比如教学《青蛙》一课时,课前布置每组(4人)学生捕捉青蛙带到课堂上,师揭题后提出:“你们对青蛙感兴趣吗?看到青蛙,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联想课前捕捉青蛙的情景,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青蛙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青蛙怎样运动?”“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一种有益动物吗?”等等。二是质疑环节,倡导民主提问题。授  相似文献   

19.
某日,一位管理学教授为一群大学生讲课。课近尾声时,教授拿出一个两升的广口瓶放在桌上:“我们最后来做个小试验。”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满了。”他反问:“真的吗?”  相似文献   

20.
大班?小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问:“班小一点不是更好吗?”教师反问:“班小有什么好处?”学者答:“班小,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是更多吗?”教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但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关注不是少了吗?”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真理:班,是一个集体,是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