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主观主义文本意义观和客观主义文本意义观的不同特点,从新的视角解读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的关系,认为文本意义的理解应该由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的合力形成。提出了以文本为首要依据,充分考虑作者、读者因素等理解文本意义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31-133
副文本概念经由法国学者热奈特提出以后,在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极大的关注。根据副文本要素和正文文本距离的远近,副文本分为内文本和外围文本。副文本作为存在于文本正文和文本之外的"门槛",在文本的外围为研究著作提供很多支撑材料。因此其不光对于著作/正文文本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络上文本信息迅速增长,对文本情感进行分析成为研究热点。根据文本情感分析方法的不同,总结了近年来文本情感分析的研究进展。将文本情感分析分为基于词典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两大类:基于词典的文本情感分析方法分为人工构建和自动构建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情感分析方法分为基于贝叶斯算法、基于最大熵算法和基于SVM的文本情感分析3种。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两类情感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文本情感分析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纽马克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提出语言有三大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本文从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和翻译方法出发,阐明其翻译文本观,即文本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译文文本类型的多样性,并导致了翻译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在文本解读研究领域,曹明海先生最早创立文学解读学,深刻阐发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构建了“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文本解读理论,主要观点包括文本解读建构观、文本构成体制的诠释观、文本视野融合的对话观、文本有机统一的整体观等。曹明海先生将文本解读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研究,阐发文本解读的“教学建构”“体制诠释”“视野融合”的解读对话等教学思想,拓开了文本教学解读研究的新境域,引领了文本教学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多元化格局形成的文本和话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本和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当代美国教育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是与教育文本和话语的多样性有关。作者把教育文本分为学科中心文本和边缘文本,把话语理解为外话语和外话语和自话话系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当代美国教育的政治性文本,阐释性文本、批判性文本,企业文本和边缘文本等,并提出了四种占注流的当代美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语料库文本是否为二语学习者掌握为分类标准,把语料库分为已掌握文本语料库和未掌握文本语料库,并分析了学习者自建已掌握文本语料库的多种强大功能,已掌握文本语料库对二语学习有重要促进作用。最后,文章也指出了已掌握文本语料库的一些不足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乔良 《教育技术导刊》2009,8(4):160-161
文本挖掘是一个对具有丰富语义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其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的过程,已经成为数据挖掘中一个日益流行而重要的研究领域。给出了文本挖掘的定义和框架,对文本挖掘中预处理、文本摘要、文本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及可视化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归纳了最新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文本挖掘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司章程文本是法律文本之一,具有法律文本的准确性和庄重性的特点。公司章程文本的句式复杂,译者很难进行准确恰当地翻译。这篇文章选取了公司章程文本句子的两个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英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叙述学中的视角理论对《爱情故事》的文本进行细读。发现该文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产生了两个文本:显文本和潜文本。这两个文本传递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可靠的价值观。由全知视角叙述的显文本传递了思想高于容貌的价值观,而由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潜文本所传递的是容貌高于思想的价值观。潜文本颠覆了显文本的价值观。这是作者对叙述视角模糊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崇敬胡适先生的澳籍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虽然名义上仍坚持吴承恩作《西游记》的看法,但他面对《西》书结构和文本的“全真味”,面对宋元明全真教史中的大量资料,多层次全方位地证明了《西》书从构思、演衍到撰稿,均与全真教有关联,从而提出《西》书有一个全真教古本,确是近年《西》书研究中的一大创获。它实际是对“吴作”说的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统一的行政许可法,该法对推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该法中的便民条款略做议论,以法律专业大学生的视角对该法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本阅读先于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阅读包括两个层面:"裸文"阅读与课文阅读。"裸文"阅读是教师分别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课文阅读则是教师与编者、以学生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裸文"到课文的阅读是一个由放到收、深入浅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发展的认识与人类文明活动密不可分,"三个文明"的发展实践必然产生发展观的飞跃,新的发展观又会指导"三个文明"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从人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结出的基本规律,是当代中国"三个文明"建设的根本宗旨和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文言虚词“其”、“之”字的词性、语法功能及用法特点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人在精神领域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文本不过是人的劳动产品而已。以研究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为内容的写作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生产者的研究上。多年来写作研究者们一直把目光放在学生们制作出来的不成熟的文本上面,分析其立意、结构、语言等存在的问题,对文本背后“人”的状况关心不够。因而他们除了哀叹学生文本的肤浅、幼稚之外,别无作为。到如今仍被学生埋怨,被其他学科轻视。转变写作学的研究方向,变研究文本为研究“人”既关系到写作学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身心成长等问题,是写作学在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浅谈和谐理念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三观“教育的固有之意,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却忽视了和谐理念的运用.基于此,本文在深刻剖析“三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突出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和谐之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