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2.
4月下旬,南京打来一则长途电话:我采写的通讯《周恩来的故乡情》,继获得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1990年度全国优秀农村广播节目三等奖。许多同行们热情地向我祝贺,我自然也觉得高兴。俗话说:“花香原自苦寒来”,这话一点不假。把采访、写作放到一边,仅就寻找这篇通讯的几个主人公,还真有点“苦”昧  相似文献   

3.
我起初是被这篇文章的题目所吸引:主题《火焰山·白开水·太阳灶》,好象是杂文或散文的题目,副题《新疆纪行之一》又分明是风貌通讯(又称旅途通讯)。再看题花上“旅游小札”四字,“小札”仍是采访札记,“旅游”则显然是写风光的通讯。我是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的,习惯于从文体等方面看报纸,读完全文,正好符合开初的印象,而且有进一步的发现。这篇文章,文字活泼流畅,风趣幽默。前面大都是写见闻写风光,富有知识性,基  相似文献   

4.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新闻事件的核心事实周围总是存…  相似文献   

7.
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我很喜欢这样两句话:“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这似乎应该是记者遵循的一个信条。去年八九月份,我随北京记者团赴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进行了一次易地采访,行程两万多华里,历时三十五天。在时间紧迫,走马观花的情况下,我来了个“一把抓”,又进行文字采访,又搞摄影,还写了一些诗。回来后根据内容发表了《列车上的清真席》、《银川南关清真寺》等通讯,《七月枸杞树树红》、《贺兰砚》、《黄河的色彩》、《日月山下》等散文和一批反映记者采访生活以及西北风光的摄影作品。今年年初,北京市新  相似文献   

8.
初次见面,觉得他很矮,身高不过1.65米,清癯的脸上看不出多少灵气;但翻开他那四本厚厚的见报剪贴簿,又觉得他很“高”。一个基层报道员在短短的六年写作生涯中,竟发表稿件400多篇,其中百篇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有10余篇获奖。他,就是解放军54673部队战士报道员龙泽群。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2.
读者之声     
▲新疆五家渠技校阎怀志: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很喜欢看新闻方面的书籍,也特别喜欢贵刊。希望贵刊能多登些新闻基础知识,象今年第2期的《“小零碎”少些,再少些》就很好。能否增加报告文学讲座? ▲安徽省六安县委宣传部黄先平:贵刊里的每篇文章、图片都曾从我眼前流过,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新手,我觉得贵刊真是一位良师益友,象“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基础知识讲座”、“通讯讲座”、“新闻记者谈采访”等栏目,对象我这样没  相似文献   

13.
郑健 《军事记者》2003,(5):32-33
以影响力作为新闻作用的主要评判标准已逐渐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新闻重要类别的人物通讯怎样增强影响力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法宝就是写出真情、深情,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战友报》一年多以前开办了一个“真情实录”专栏,至今已刊登近30篇人物通讯。马年腊月二十八的头一天,这个专栏又刊登了一篇题为《大爱无泪》的通讯。没想到春节长假期间,责任  相似文献   

14.
写好人物通讯要特别注意与主人公的贴近。何谓贴近?贴近 ,意思就是接近、亲近。也就是说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 ,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分、情感等等 ,写出真实可信的“这一个”来。“贴近”是人物通讯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 ,人物通讯主要是写模范人物的 ,所表现的模范人物愈真实 ,愈像 ,就愈有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 ,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对采访对象的“贴近”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1、“贴近”是…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光明日报》2002年9月4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光明日报》有关夏雨田长篇人物通讯中的第3篇。前后3篇体现了层次感,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过渡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文正是这种心灵的流露。从采访写作上来说,这篇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赵勋  周骏 《新闻知识》2000,(9):27-28
我们合作完成的《她,背起妈妈上大学》一文,被评为1999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并且被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角逐,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受到省内新闻界众多资深评委的青睐,这使我们感到莫大的荣誉,同时也激励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奉献给读者。 一、用真情去采访和写作 《她,背起妈妈上大学》一文的发表是在1999年11月4日,发表后一些同事就说,这篇文章很能打动人,为此我们也颇有点“沾沾自喜”,因为我们是用自己的真情去采访、去写作的,这也是我们在采写这篇文章中获益最…  相似文献   

17.
采访写作,我是半路出家,如今还是一只羽翼尚未丰满的丑小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新闻学步》、《通讯员话甘苦》,就干起了业余的业余,由于缺乏经验,稿件出过“洋相”,吃过“闭门羹”。刚开始那会儿,只觉得新鲜,去为学生说话,倾诉他们的喜怒悲乐,也真有一丝惬意。可真正上路,才感到做这种工作实在不容易,就说时间吧,教师工作时间性强,家务又不能委代,为了篇稿子大半夜大半夜的熬。1987年学校举行首届五项全能达标运动会,我被学生坚持拚搏,努力向上,互相鼓励的精神所感动,我选了一个人和一个集体,场内和场外几个场面,拟了个《达标,明天仍要达标》的通讯题目。当时,我抑制不住写作的冲动,午饭都未吃,生怕一搁笔,意念会从脑中溜走,无处寻觅。写作成功了,文章在市广播站播出后听说反应不错,我感到很欣慰。  相似文献   

18.
采访札记,是近十几年来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报道体裁。所谓采访札记,其特点是“札记”二字,要求把新闻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择要记录下来。这么说,并非是有闻必记,也得提炼出一个报道主题去写作。它的写作虽然接近记者来信,但从组织结构到文字表达又有不同;有些类似通讯写作,不过也有区别,没有通讯写作那样的规范。近些年不少报纸上还出现采访笔记、采访杂感和采访见闻录等写作形式,从写作的基本要求来说,均可归入采访札记这类报道体裁之内。采访札记这类体裁,一般多属于问题性报道。它的写作,关键之一是选择能引人深思的新闻事实(包括新情况或新事件等)。  相似文献   

19.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水平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对《今日“两地书”》的报道过程,作了一番回顾。一去年7月,罗同松曾赴老山前线采访。回京后,正在酝酿写一篇通讯。9月,部队新闻干事马文科从云南前线来到北京,给人民日报送来了一大本材料,是有关前线将士与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02年9月4日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有关夏雨田的长篇人物通讯《光明日报》分上、中、下三篇发表,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深入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体现了报道的层次感。正是《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这种深及心灵的披露,有以下三点采访写作上的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