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证明,大量阅读,包括朗读,是使少年儿童增长知识,发展语言、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好办法。阅读,特别是朗读,需要大量的课外读物,更需要指导。最近,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少儿注音诗文朗读》(刘缙编著),正能满足少年儿童这方面的需要。《少儿注音诗文朗读》选收了60篇初中,小学生爱读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散文等,既明白易懂,又富于思想的启迪性;既能使少年儿童从中得到各方面的知识,又饶有趣味;既有适合于年龄较小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读的较为浅显的诗文,又有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读的较为深一点的诗文。60篇诗文全部用汉语拼音注音,以帮助小读者用普通话标准音练习朗读。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文言文,要求“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所谓“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对于笔试试卷来说,包括注音、断句、节奏、重读轻读、默写填空、判断诗文句子正误、调整诗文句序等。在这些考试内容中,尤以背诵性质的默写题最为常见,它在文言文知识试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必考题。随着命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古诗文默写题在考查形式上正在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3.
方彩芬 《教育艺术》2000,(2):43-44,,48,
对朗读者来说,熟练地掌握朗读技巧是一项基本功。朗读时,凭借句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帮助表达意思和感情的调子叫语调,这是朗读的基本技巧。它主要包括停顿、重音、快慢、高低等几个方面。本文着重阐述停顿这一技巧在朗读中的具体运用。一停顿,是指朗读时有声语言进行中在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之间的间歇。停顿的时间,大体可分为长时间停顿、较长时间停顿、稍长时间停顿、短时间停顿四种,可依次用符号“||||”、“|||”、“‖”、“|”表示。朗读时安排停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生理上调节气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童话《动物过冬》是小语三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它和本册其他八篇阅读课文一样,全文用汉语拼音注音。教这篇课文,要以指导朗读为主,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的注音反复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读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体会几种小动物说话的不同语气和神态。朗读指导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把没有学过的“阵、极、杜、鹃、鹂、窝、垫、岸、眠、刨、既、舒”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在反复朗读中自能领悟文章的意旨。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学习一篇文章都能做到“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不失为学习文言诗文的重要方法。文言诗文的朗读与现代诗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相比之下,又有一些特殊要求,下面分别谈淡。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在反复朗读中自能领悟文章的意旨。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学习一篇文章都做到“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不失为学习文言诗文的重要方法。文言诗文的朗读与现代诗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相比之下,又有一些特殊要求,下面分别谈淡。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说普通话《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当中,我发现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都是用本地方言土语.结果,好多字的音都读不准.还有的同学读书唱读.当我用普通话给学生讲课时,有些同学听不习惯,说这是“洋话”.让他们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很不好意思,说不出口.据此,我安排了一些给汉字注音的训练,结果大部分同学给“方案”的注音是“f(?)ng n(?)n”,给”实事求是”注的是“Shi Si qi(?) Si”、给“逃避”注的是“t(?)o pi”等.当他们在字典上查出正确读音后,才领悟到;方言土语的音都与普通话读音对不上.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愿意说普通话了.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强调文学欣赏和接受活动中读者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双向的交流活动,朗读同样必须关注接受者——受众的具体的期待和需求,这就是朗读中强调的对象感培养。朗读作品不仅要靠优美的声音、恰当的技巧去包装,更要与受众产生内心的交流与呼应。从朗读前的准备到朗读的过程,朗读者始终要把接受者“放在眼里”,“藏在心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用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9.
《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词句浅显,意义明白,教学中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建议从读入手,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尝试朗读,做到读准、读通、有停顿。 “尝试朗读”即让学生自己试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全注音课文的优势,首先大胆地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拼音,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语文,必须重视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更要重视朗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在古典诗文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总是盲目地读,读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去想一想,应该怎样练习朗读,怎样才能读出古典诗文的味道。拙文拟将朗读归纳为“三部曲”,希望能对中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教师应娴熟地掌握朗读的技巧。在注意普通话标准、声音的抑扬顿挫外,还应在朗读中给学生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有自由体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朗读”教学误区的再认识 1.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异化为一种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要求用统一的语调、语速、统一的情感来“齐步走”,把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解读收获“善意”的下嫁给学生.让他们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精心预设的“感情”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等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有感情朗读”的界说首先“,有感情朗读”是针对“理智地朗读”提出来的。理智给人以明晰、缜密和智慧,然而理智地朗读课文,必然给人以无动于衷、冷若冰霜的感觉。学生容易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课文内容、品味表情声音,难以如临其境、设身处地。而且,由于缺乏情感的变化,朗读技巧的运用也变得有形…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1-4册均“按字注音”,对一些经声音节按实际读音注音(不标调号),这样有利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还有少数轻声音节却标了本凋,造成学生朗读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语意,影响了教学效果。纵观1-4班教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一些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轻声词,课本标了不调,致使“词不达上’。例如:第2册97页,“巴特抱着小车羔,到处去打听。人家都说没有丢。“此处”人家’是指别人,即巴特条听过的那些人,(见教师教学用名第134页)区注音为“人家’。第2册59…  相似文献   

15.
1.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相似文献   

16.
李世会 《甘肃教育》2009,(12):34-34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需给予高中古诗文教学高度的重视。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笔者体会到,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授古诗文时,教师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吟出感情,给学生一个榜样 古诗文学习重在朗读,在高中古诗文的教学与学习中,笔者认为“吟”和“唱”比“读”更合适。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诗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朗读训练的底线。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各学段提出的共同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朗读,词典上释义: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可见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阅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乐刚 《考试周刊》2014,(88):22-22
<正>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可审视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免发现朗读教学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匆匆过场、草案收场的现象。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一、预设目标,切忌"雾里看花"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但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与各种语言的  相似文献   

20.
范读,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朗读,教师正确、流畅,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样板,这就是范读的示范性作用。范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运用于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作用,即提示性作用,而提示性的体现,往往要借重“夸张”这一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