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用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来定义哲学。其实,仔细推敲,这样的表述有失严谨。"宇宙观"是一个蕴涵诸多理论困境且与当今哲学理念相去甚远的过时概念,最好弃之不用。与此相关联,对于已经习惯了的"世界观"概念也应重新界定,使之同当今的哲学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哲学宇宙观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形成,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演进。已有的宇宙观理论面临着种种困惑,滞后科学、时代与单维阐发是其主要原因。当代宇宙观应当在关注现代科技的同时确立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3.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期的宇宙观,此宇宙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创世神话内容的基础之上,而"天圆地方"宇宙观形成的思维机制是神话思维的"自我中心化"和类比联想的混合思维。古代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起源于古代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之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动力"的寻求确乎是时代的中心问题,作为戊戌时代的思想家,梁启超的思考较为深入,更加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他对"动力"的寻求之追问,展开为"宇宙观"与"历史观"的双重进路。在宇宙观方面,梁启超以"动力"说颠覆了古代宇宙观虚静的"本体",进而以"动力因"取代"目的因"。在历史观视域中,梁启超将"创造"与"竞争"视为历史进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文明时代里,新的宇宙观是生态宇宙观。这一新观念是为改变现代工业社会危机与困境而提出的。西方现代理论中的靴袢理论和隐序观念,除其本身的物理学意义外,其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哲学上的深远含义,它们超越了机械论宇宙观,把人类文明引向一种整体性的、动态的新宇宙观。古代东方的道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观点和谐一致。这两种文化的交汇所形成的生态宇宙观将引导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谓王安石哲学宇宙观是形而上学的,多是起自对《老子注》中“元气之不动”的“不动”的误解所致。实际上,王安石的事物“阴阳配贼”的内因论、“耦中有耦”的矛盾论的辩证法思想一直贯穿其宇宙观的始终。“任理而无倩”是王安石对事物辩证法的客观性的自觉认可。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哲学宇宙观是中外哲学的一份重要理论遗产,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头。《易》就以物质的“气”的有序运动来阐释宇宙的整体的和谐运作,明代《幼学》又以“七政”等具体天象知识充实了《易》的“和谐宇宙”论。康德的星云假说使古希腊原子漩涡宇宙结构说推陈出新,从“开放宇宙”的新视角解决了宇宙总体的和谐发展源泉。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吸纳了康德的和谐宇宙观,解决了达尔文主义者未解决的人的起源与社会本质问题。新诞生的宇宙循环往复理论,不只推倒了宇宙第一次大爆炸假说,且以宇航数字化实测信息,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复归。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者对科学理论中的新领域——全息学说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研究,我国学者也参与了作为一种新宇宙观的全息论的构建。全息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空间的任何一点,都有来自宇宙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和发自于各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信息。全息包是体现全息普遍性的功能单位。全息包虽然不能脱离开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一个信息包。部分是整体的全息包;现实是历史的全息包;个体是类的全息包。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全息包,是这个原始的全息包分裂、演化的结果。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包括全息认识方法和控制方法,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有应用。目前全息论的哲学成分还比较浓,全息论哲学也为某些重大哲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路线。  相似文献   

10.
苏轼《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辨证地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在苏轼看来,事物的变和不变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从什么角度看,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思想层面的认识。作品表现了作者达观崇高、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