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博科夫在蝶类学研究方面的痴迷赋予其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蝴蝶情结也让《洛丽塔》散发迷人的光辉。本文从蝴蝶情结的角度解读《洛丽塔》,感受作品中和那魅人的蓝蝶不期而遇的迷醉和狂喜。  相似文献   

2.
《洛丽塔》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艺术形式组织的一个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是纳博科夫“天堂”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的文学游戏观体现在其"文学如游戏"的创作理念上。在他看来,文学与游戏具备共同的属性:虚构性和娱乐性;文学是一个魔法世界,作家是一个高明的魔法师,设计创造自己的魔法世界。因此,他的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游戏倾向,弥漫着一股戏谑的气息,具有浓厚的后现代魔幻色彩。小说《普宁》无论是在游戏场景的描写、文字游戏的把玩、戏仿的运用,还是在叙事手法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一种游戏精神和制谜意识,是对纳博科夫文学游戏观的阐释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同绘画艺术有着的密切联系.其小说<黑暗中的笑声>中的绘画艺术元素包括艺术史上实有的画家、画作,虚构的艺术家人物,以及小说自身的色彩性、画面性特点.探讨绘画艺术在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将有助于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与小说诗学做进一步探求.  相似文献   

5.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2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玛丽》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以流亡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对于西欧的白俄流亡者生活及其心境、不同代系的流亡者对于旧祖国的不同态度做了细致的刻画。时间与记忆这一贯穿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生涯始终的重要主题,已在这部长篇处女作中开始显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流亡意识以及流亡者对于最初记忆的坚守,也是纳博科夫之后创作的众多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7.
非英雄化是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主人公的特点,“另类小人物”构成其作品主人公形象系列。纳博科夫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旨在与俄罗斯经典作家对话,颠覆传统的价值观,确立一种新的话语:在荒诞的20世纪,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估,失去了信仰和精神家园的人们陷入了“无家可归”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纳博科夫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他12岁的继女同居通奸的故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者纳博科夫来说,对亨伯特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寓意,时间为生存之牢狱的观念是他独特的生存经验的产物。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人性处处受到压抑,作家通过亨伯特悲剧式的结局暗示了人类的绝望,揭示了20世纪西方人的精神困苦和对人生无奈的悲剧观。纳博科夫十分重视作品的创造性,而讽喻和暗指是他的创造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创作了《阿达》文本,重温少年时代浪漫生活的梦幻,寄托对故乡俄罗斯的怀念和热爱。小说通过对《圣经》及其他文本的互文与戏仿,改写传统家庭记事体小说题材,颠覆传统道德伦理价值观,重构人类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0.
《微暗的火》,火何以微暗是多年来对许多读者的一个悬念和疑惑.谢德、金波特还有纳博科夫都拥有巨大的幻想力与想象力,提笔之时想象的蓝天下的白云,付诸笔端后却是脚下厚实的黑土,思想异常灵动与漂忽,就连他们自己也几乎没有察觉到他们这种思想状态与思维活动.他们是游荡于文本之间的怜悯幽灵,游离于文字内外,倍加感伤,因此他们所“点燃”的“火”都是微暗的.  相似文献   

11.
声称以“艺术”为护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曾执教于美国多所名校,讲授文学经典,揭橥创作奥秘,体验阅读与批评带来的“审美狂喜”,其批评手法独具一格。本文拟从《文学讲稿》、《〈堂吉诃德〉讲稿》入手,着眼于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的若干关键词,以便清晰地勾勒出纳博科夫文学批评的总体图景。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创造的独特的小说写作模式及其实验主义精神诠释着小说艺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其作品中的元小说写作模式和道路小说范式折射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后现代转向。纳博科夫试图在"文学枯竭论"的后现代论争中超越与建构,阐释着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观照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试图建构的是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2,(32):152-154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斩首的邀请》被后世人们认为是最能体现他意志的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表现的是诺斯替教的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存在的超越意识和对终极关怀的思索。以纳博科夫的作品《斩首的邀请》《洛丽塔》《天资》等为例,对纳博科夫的独特的时间意识与其自身艺术的独特性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6.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183;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确立了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地位。小说通过采用诗歌注释的形式表现出两个迥然不同的现实:诗人希德的主观的现实和其同事金保特的想象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因其异乎寻常的主题而颇遭非议,纳博科夫强调小说与“色情”无关.他在作品中寄寓了对童年的偏爱,揭露并鞭笞了人性中最坏的行为——“残酷”,从这两点上讲,《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他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几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58篇短篇小说。其中《菲雅尔塔的春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纳博科夫的短篇经典之一,这是一篇充满了象征意蕴、非常诗化、读来又有几分淡淡哀伤的小说。作者借一个淡雅而又意味悠长的爱情故事,沉重地表达了乡愁、时间、回忆三重主题。  相似文献   

19.
宋敏求所编《孟东野诗集》是今天所见一切孟郊诗集的祖本,其存疑诗亦复不少。其与聂夷中重出诗中,《劝酒》“白日无定影”和《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二首》其二“日往复不见”两首,作聂夷中诗为是;其《怀南岳隐士二首》为僧贯休所作的可能性更大;《感怀八首》所述多有与孟郊生平不合处,其二、其六当为孟云卿之诗;与顾况重出的《婵娟篇》,却不可轻易否定,它可能是孟郊早年受吴中诗派影响,学习吴楚民歌的结果;《读张碧集》虽非孟郊所作,但孟郊推尊李白、主张风雅的一贯主张并不会因此而坍塌。目前辑补的孟郊诗只有《望远曲》与《观音岩》两首较为可信。孟郊共有组诗28题155首,宋敏求《孟东野诗集·后序》云得孟郊诗“五百一十一篇”,可今天所见各本均不足此数,原因很可能在于组诗的拆分计数上。  相似文献   

20.
李冬梅 《文教资料》2008,(12):22-25
"不可靠的叙述者"是纳博科夫极为钟爱的修辞手段.纳博科夫小说之所以产生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其原因就在于作家笔下的叙述者都是"写作者"而非单纯的"讲述者",他们的写作除承担讲故事的功能外,还存在着自我塑造的目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造行为.叙述者不可靠的原因,不仅在于他们是不同程度的唯我论者,还在于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不可靠叙述者"的美学功能.在于它能够创造出一个读者与作者秘密交流、共谋、协作的平台,让读者体会到辨认、协作的喜悦.纳博科夫邀请读者积极协作,找到文本中"泄露天机"的"细节",拨开"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迷雾,攀登到"阅读的顶峰".从而与隐含作者在"审美狂喜"中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