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知识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调研、专家论证和教学实践,探索以营养为主线,将营养相关课程设计为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三门系列课程,分别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营养与食疗学”“运动营养学”。介绍了系列课程建设的思路、开设时间、课时量、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实践环节等。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在线教学探索实践和课程思政融入经验。该设计思路有助于促进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学教育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对于“健康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正改变着健康医疗卫生事业的传播路径与产业形态,也对医学信息类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根据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并结合医学信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从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境与实训体系、“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展开探讨,以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医学信息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3.
探索以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突破口,遵循一体化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体化设计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基本逻辑,衔接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对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开发路径不清晰、课程体系衔接不到位、实践教学体系对接不紧密的问题,需要实践深入进行基于类型教育的人才需求调研、创新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类型教育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紧密对接类型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组建结构化“双师型”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烹饪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与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专业的发展。为促进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发展,培养出专业型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作者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问题入手,结合桂林旅游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烹饪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校组织下的校园教育模式与体系注重于“宽口径”教育,缺少“针对性”培养,已经不适宜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本文以“基于“三服务”的焊接专业动态化人才培养研究”为题,从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入手,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当前焊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为基础,探究基于“三服务”的焊接专业动态化人才培养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相似文献   

6.
食品营养与健康是高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在对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教学理念和教学科研辅助等多方面阐述了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为推动高等学校应用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食品分析检测、食品毒理学,营养卫生学以及教育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具备从事食品营养与开发、食疗保健、营养指导等专业人才。生理学基础课程主要讲述的人体形态结构、营养吸收机理及其生命活动现象等科学,依据该专业与生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开设生理学基础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健康中国”和全球疫情的时代背景下,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链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而高职森林旅游与康养专业群作为培育康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也引起行业专家、教育学者的广泛重视,新兴专业群未来发展可期。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群结构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建设取向错位等。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结合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教学实践,对森林旅游与康养专业群优化调整、布局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实现专业群的“协同发展效应”,以期为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深化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结合湖南城市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从加强“双创”教育、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多元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同时从组织机构、师资、场地、制度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从强化思政师资保障、拓展思政概念外延、延伸思政教育过程、打造思政社会平台等四个方面着手,探索以“大思政”涵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积极寻求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建立。通过多年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上海师范大学总结出经济学专业教学经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经济学专业办学的灵魂;应将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养成置于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学专业建设要做到“中国特色”和“国际化”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培养的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依据“健康中国”建设所需人才类型,采用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细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并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与业务培养要求进行丰富与补充,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环节及对本科生的个性化辅导等方式,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所需专门人才,从而助力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地探究高职临床专业“德技并修、校院循环、三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高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探析了高职临床专业“德技并修、校院循环、三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探究了高职临床专业“德技并修、校院循环、三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策略,给出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职食品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探讨了高职食品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要做好高职食品专业的创业教育,应采取如下措施:积极争取学校对本专业创业教育的支持;结合学生创业教育,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创业实践机会,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条件;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结合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研究进行。以衡水学院为例,在全面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实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义出发,分析现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和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涉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明显,而我国在涉老专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这就给高职院校涉老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较大困境。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涉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本文主要探究高职院校涉老专业教学与“1+X证书”制度培训的融合途径,以期通过培养大批专业素养高的涉老人才,助力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逻辑的方法、座谈的方法以及资料的方法.对重庆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探究。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面向事业发展的特点、学生未来就业和岗位特点,提高专业教育效益,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一专多能”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本专业的通才。  相似文献   

17.
从“专业”到“专业群”,必然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应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专业群组群逻辑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为基本遵循,精准定位专业群及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从根本上保障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食品行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质量文化、营养与健康文化、传统文化和情趣文化为特征,对食品待业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法律素养及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食品专业教育教学应从构建完善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营造优良的职业文化情境、不断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文化的对接研究,以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李敏 《成才之路》2023,(9):17-2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职院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进行探究,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路径,指出要树立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设计体现创新性、实践性的课程,建立专创融合教师队伍,构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多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适应“中国制造 2025” 的机械类专业人才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制造强国战略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国际形势,提出“中国制造 2025”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智能制造、互联网 +、大数据等时代元素剖析传统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内部构变,从人才培养标准重构、能力素质体系架构、跨界创新思维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六个视角,探讨策应“中国制造 2025”的地方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举措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