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暑假里的一天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在广场上散步。我看到许多小摊儿,有的卖小玩具,有的卖手工饰品,还有玩套圈小游戏的……一个想法从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我笑着对爸爸说:“要不咱们也来摆摊儿吧,就当一次社会实践。”“好呀,一会儿回家后我们就在网上进货。”爸爸回答。回家后我和爸爸在网上选了十个“泡泡仙女棒”,正好花了我刚收到的二十元稿费。  相似文献   

2.
挣钱不容易     
吴佩泽 《作文》2022,(Z1):22-23
<正>我们班的“淘书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教室里热闹非凡。上课铃声刚响,我们便开始摆摊儿。我把大书摆在下面,把小一点儿的书摆在上面。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就坐地等“客”来。不到一分钟,来了一位同学。我笑脸相迎,立刻介绍:“看看这本,很好的……”还没等我把一句话说完整,他就走了。唉!到手的“鸭子”就这样“飞”了。我沮丧地坐下来,  相似文献   

3.
家庭趣事     
我爸爸常凭着自己有一点知识就说妈妈是文盲,妈妈呢,从来不服,所以家中常发生趣事,让我这个旁观者开怀大笑。一天,爸爸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说:“唉,我们男人辛苦支撑这个家,却连个节日也没有。瞧你们妇女,节日多得可以摆摊儿。”“谁说的,你们男人也有父亲节。”一旁的妈妈大声说。“啧啧,文盲就是文盲,报刊上都说男人没有节日。”爸爸有点得意地说。“哼,肯定有,我厂里有个女工还在父亲节给她爸裁了一条裤子呢。”妈妈自信地说。“好,那我们一赌为快,你输了,罚你一个月不用钱,我输了,就从桌下爬过去。”爸爸仍悠闲自得,一副胜券在握的样…  相似文献   

4.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要想弄清“学者化”的涵义,首先应该弄清“学者”的问题。“学者”虽然可以与“学问”、“学术”分别划等号,但由于“学问”与“学术”之间存在质和量上的差异,“学问”性学者与“学术”性学者却不能划等号。如果我们承认做“学问”也是“学者”,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让某些“学问性”学者化一化,使之化成“学术”性学者。在“学术”性学者的基础上,再让某些人化一化,使之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做编辑的人,应该主动自觉地朝着“学者化”的方向努力,因为这是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与刊物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玩“火车”     
我家住在铁路边,因此,看火车、数火车、“玩”火车、坐火车便成了儿子生活中的一大爱好。一天傍晚,我们母子俩正围着算盘练习拨珠(儿子所在的小班在搞珠心算实验),突然,儿子说:“妈妈,这算盘就是火车,我们来玩开火车好不好?”儿子的话让我十分吃惊,但我没有去制止他的这种突发奇想,而是问:“你能不能告诉妈妈,这算盘哪些地方像火车?”他便兴奋地说:“火  相似文献   

7.
借用普通话语法研究的已有理念和认识,讨论全球华语研究的“地”与“天”,以及怎样做到“立地+顶天”问题。对华语“关怀”一词从共时、历时以及横向三个维度,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与分析,是对“地”以及怎样“立地”的一个举例说明;关于华语研究的“天”以及怎样“顶天”,从“国外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发展”与“创建具有原创性的华语理论”两个方面,结合已有探索、实践进行了总结说明。全球华语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把它真正当成一门学问来做,并且最终做成一门真学问、大学问,这应该成为全球华语研究的学术愿景与追求,而其达成手段与途径就是真正做到“立地+顶天”。  相似文献   

8.
尹良俊 《教育文汇》2013,(11):46-47
早春的一天,几个邻居找到我,让我指导他们的孩子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我问孩子们:“都到哪些地方玩过?”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哪也没去过。”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两三遍,就可知是否“上口”、“顺耳”,即可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哪些地方要润色或删改。我和学生尝试了跟着语感走,来修改文章,既有趣又轻松。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上,把哲学看做是“科学的科学”的观点由来已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问题。同时也就开始表现了这样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形而上学”的第四卷第一章就是这种观点的很好的说明。这章的全文如下: “有一种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to onhei on)以及就本身而属于它的东西。这门学问和所讲的特殊(部分)的学问不同。因为在这些特殊的学问中没有一种是普遍考查作为存在的存在的,而是从存在割取某一部份,研究这一部分的属性;例如数学就是这类的学问。由于我们所寻求的是本原(haiarchai)和最高的原因,很清楚地,它们必然是属于  相似文献   

11.
3月30日下午,校教务长办公室组织全校教师观摩北大姚孟臣老师《经济数学基础》课,课后校教务长成运花老师、姚孟臣老师和听课的所有教师进行了座谈。通过听姚老师讲课及课后座谈,一直思考“什么是好学生?怎样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才?”,开始思考“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好老师应具有如下基本素质: 一、须有学问 学校不是养老的地方,学校也不是为了落个户口的踏板。为人师一天,便应潜心研究本学科学问一天,以求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误人子弟。我想,有学问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本学科学问的研究;2、对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使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过去我们总认为农村幼儿班条件差,对幼儿的教育和管理总有一个“要管必然死,要活必然乱”的想法,对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哪些地方应该管哪些地方应该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求稳怕乱的思想始终影响着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学习《纲要》后,我们对班内束缚幼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阵铃声,一堂别开生面的“识字活动”课开始了。“小朋友,我们都生活在社区里。我们的社区里单位很多——”说着,黑板上出现了一幅很大的社区地图。“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社区,热爱我们的社区,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多识汉字,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走进社区,观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你到了哪些地方?”“我到过天惠超市。”“我去八佰伴。”“妈妈带我到东林书院去了。”……学生说到哪个单位,老师就随机出示课前写好的大字卡片,贴到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认一认,读一读。“那你们都搜集了些什么资料?有哪些收获?…  相似文献   

14.
再等两天     
17岁那年,我读初中三年级。父亲在市场上摆摊儿做小买卖,以此养家。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里,见屋子里聚了很多人,亲朋议论纷纷,而母亲和哥哥却满面愁容。我心里“咯噔”一下子,预感到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了。一问才知道,原来父亲被抓走了。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早晨,市场管理  相似文献   

15.
苏向东 《华章》2011,(10):54-54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在开学的第一天,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相似文献   

16.
学校管理工作是学校至关重要的工作,成功的学校必然有成功的管理。当切合实际的学校工作目标确定之后,行之有效的学校管理工作将成为实现其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工作更是如此,更值得我们每一位管理工作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这门学问、这门艺术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总结,从而提高工作实效。学校管理作为一门学问,不同的管理者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因此在学校具体管理工作中,也就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学校管理工作局面,诸如“封闭管理”、“人本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三周年纪念晚会上谈到了“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是:“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么进步?陶行知先生认为,“集”是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的方法之一。“集”是“搜集”的集。笔者认为:可以收集以下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问有进步。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三周年纪念晚会上谈到了“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是:“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么进步?陶行知先生认为,“集”是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的方法之一.“集”是“搜集”的集.笔者认为:可以收集以下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问有进步.  相似文献   

19.
《小读者》2013,(4):21-22
1.“预习一听讲一复习”三环学习法 有经验的学生总是在上每节课之前提前把老师要讲的内容认真看一遍,并做好预习记录.标明哪些地方不懂或一知半解以及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就不会太费力了.同时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预习的不足.哪些地方重点、难点抓得不够.在下次预习的时候更能抓住脉络.形成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饶正辉  王邦银 《科学课》2008,(10):18-22
一、汇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们平时都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